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入闡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書稿主要從哲學視角系統梳理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基本內涵,力圖厘清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哲理學理,講清楚中華文明之所以傳承五千多年而不中斷的道理所在,講清楚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價值所在。
本書以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研究與案例分析的方法,從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的概念、性質、類型入手,并結合各國司法實踐對其效力的認定,在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討論的基礎上,就我國在該問題上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主要內容分為六個部分:第一,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的基本問題;第二,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的理論源起;第三,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的準據法;第四,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之正當性困境;第五,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之正當性證成;第六,我國的不對稱爭議解決協議問題。 本書創新之處在于:首先,對“不
本書探索橫向物流協同的內生機制及其對區域發展水平的影響。首先,研究橫向物流協同效應,總結協同形式和績效評價體系,分析協同對績效的影響;然后,從緣起和演進兩方面分別研究協同機制。基于服務生態系統理論的價值共創視角闡釋內驅機制,說明企業進行橫向物流協同的主觀原因;基于競合理論解釋計劃、伙伴選擇、信息溝通和價值共享四大運作機制,揭示橫向物流協同成功實施的保障因素,并分析“二律背反”的動力對部分運作機制的影響。最后,測評中國六省市物流服務提供商橫向協同程度,比較區域物流發展水平,并跨層次剖析兩者之間的關
學生發展增值評價尊重差異、重視起點、關注過程、強調發展,是一種既有“教育”又 有“人”的發展性評價。它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評價理念,對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科學考量教師的努力程度,客觀評估學校辦學質量,引導學校按教育規律辦學,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等均具有重要價值。學生發展增值評價在評價理念上指向立德樹人的目標,貫徹面向全體學生的價值追求;在評價倫理上承認差異,處處充盈著對生命個體獨特性的尊重;在評價主體上強調結構性主體按照權重綜合出場;在評價方法上重視在遵循教育邏
本書以康德原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為基礎,解析康德的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認知觀,以及在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歸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觀。分析與解證康德認知與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邏輯推理進路;闡釋它在對不同邏輯層次的理性機能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在理論、方法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與存在的問題。以前者為軸心,從縱向探析與說明康德在西方哲學史中所完成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從橫向比較研究這場在“睡帽”中完成的德國啟蒙運動,在認知與科學、宗教與道德等不同層面、不同向度上,所產生的哲學爭論與后續效應。由
員工持股與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員工持股被視為我國進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個切入點。本書利用我國上市公司新時期員工持股公告數據對其實施效果和動機給出一個綜合性的評估。研究發現,我國新時期員工持股主要出于非激勵動機而推行的,這也導致其不能顯著提升公司價值。本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員工持股計劃的監管提供政策依據和建議;同時也能給正在推行員工持股的上市公司提供一些指導。本書豐富了我國上市公司委托代理理論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本書從國家干預視角探討碳金融市場的法制建設問題。國家對于碳金融市場的微觀規制是從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內部即構成要素方面加以干預,主要涉及管理體制、總量控制制度、配額管理、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履約機制、價格干預機制和配額收入的分配機制。國家對于碳金融市場的宏觀調控主要是從戰略高度把握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宏觀性問題,主要涉及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負面效應的矯正、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連接機制以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銜接。本書的研究可為建立健全實現雙碳目標的市場法律機制提供一定借鑒。
《中東資本主義與階級》一書是特納教授等身著作中的一部,是在英國功利主義思想、法國實證主義、馬克斯·韋伯社會分層理論以及馬克思、恩格斯亞洲社會學的理論范式下所做的研究,其中既有對中東社會結構的宏觀理論分析,更有對主要國家的個案研究,將不同國家的社會結構特點做了細致的呈現。比較難能可貴的是,這種以歐洲近現代經典社會哲學、尤其是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穩定論等理論做為基礎來研究中東社會的尚不多見。相信該書在國內的翻譯出版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我國學界在中東社會研究領域的文獻上的
司馬光是中國歷史和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憑借多卷本《資治通鑒》家喻戶曉,也因反對王安石新政而聞名。這是一部用英語撰寫的關于司馬光從政和思想的著作。冀小斌博士追溯了司馬光的宦海沉浮,分析了其保守思想的的優勢,為讀者理解宋代錯綜復雜的宮廷政治和雄心勃勃的改革運動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全景呈現了新芝加哥學派場景理論的形成、發展以及國際研究新進展。場景提供一個框架,闡明在不斷擴大的生活方式多樣性中,文化消費與生活方式對城市發展的意義,并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視野。書中提出的場景營城概念,是對新時代中國城市創新發展的一種觀察與思考。以場景營造城市,一個個場景疊加與串聯,不斷增強城市的宜居、舒適和愉悅性品質,并把這種品質轉化為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