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由錢乘旦教授擔任顧問、陳曉律教授主編,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南京大學英國與英聯邦國家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書籍,匯集國內外專業學者,為推動國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的英國研究提供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英國研究》主要收錄關于英國政治、經濟、思想、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專題論文以及學術動態、學術書評、研究綜述等,是英國史學者最近一年來研究、探索的最新成果薈萃,前沿性與先進性兼備,在專業領域獲得學界充分認可,是英國史研究者必備的學術參考資料。
《英國研究》由南京大學陳曉律教授主編,全書下設英國思想與文化史研究、英國政治與經濟研究、英國法律史研究、英國環境史研究、英帝國史研究、經典文獻譯介等部分,充分呈現了國內外學者的積累與思考,拓展了英國史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折射了學術演進的最新路徑。本書收錄相關學術論文十余篇,學者圍繞弗蘭西斯·培根的不列顛設想及其影響、施特勞斯筆下的埃德蒙·伯克、英國反種族主義運動、英國工業化時期的實物工資、共和時期英國海軍短期債券發行、亨利二世時代英格蘭總巡回法庭革新的制度基礎、英國都鐸王朝的世俗變革等
本書以“我”的視角,回顧社會變遷中的家族歷史,講述祖輩、父輩在時代浪潮中的故事,深入思考個人、家族與時代、社會的關系。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部部家族史,通過這些平凡普通的人物,我們對新中國的發展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通過講述家族的故事,管窺故事發生的時代,進而了解不同的個體如何凝聚出我們整體的歷史,表達了家族在時代中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主旨。
本書是不同于一般描寫二戰的軍事歷史書,作者寫的不是指揮官和他們的策略,而是普通士兵和他們的痛苦。從底層士兵的視角,運用大量戰士的日記、書信等材料,圍繞1943-1945年的三場戰役,研究他們所面對的戰時日常、他們對戰爭細節的切身感受,研究戰爭對他們的身體的影響,例如身體的骯臟與干凈、受傷、疾病、長時間步行的雙腳、尸體等等課題。《純粹的苦難》以一種人道的眼光審視,在戰爭的最后兩年在比利時、法國和意大利作戰的士兵的物質經驗。在可怕的不衛生和往往致命的前線條件下,他們的身體崩潰,頑固地宣布他們需要溫暖
本書是以長征文化為題的學術專著,從長征文化的學科建構著眼,對長征文化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全面考察和系統研究,力圖構筑一門新的學科長征學。作者以史論結合的方式寫作,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全書共七個章節,分別為:歷史視野中的長征與長征文化長征文化的內涵、功能與特征長征制度文化長征物質文化長征精神文化長征文化與當代長征文化與世界。本書中對如何與時俱進地挖掘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如何在制度層面、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把長征文化建設與新長征的建設任務完美結合,如何對內對外講好長征這個中國故事,
馬塞爾·杜尚談論他的生活,他的作品,他度過的時間。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現成品(ready-made),而他度過的時間被稱為他**的作品。
冷靜的反諷,拋棄美學、趣味及純粹的視覺愉悅,無所事事的正當性,熱衷于偶然性與文字游戲,熱衷于詞語的詩意……不斷逃脫杜尚的杜尚,智性的杜尚,自我矛盾,不情愿把任何定義作為終點。對杜尚而言,美學是荒唐的,反美學也是荒唐的。
2020年12月7日,為了紀念太平洋戰爭爆發79周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召開了名為上海所見的亞洲太平洋戰爭的學術工作坊。本書即為當時與會論文的匯編,內容以遠東最大的都市上海為基點,考察涉及了戰時生活、細菌戰、日偽清鄉、戰犯審判等諸領域,可謂卓有特色,亦代表了目前國內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學術取向和較高水平。為了更加切題,我們決定將書名確定為《上海所見的抗日戰爭》,希望本書能在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到達專業人士和二戰史愛好者手中,接受大家
李安宅不是軍政要人,亦非草莽英雄,在學界獨樹一幟,但又長期偏安一隅,并無門生繞膝,在當代多種學科的學術史研究中,總是榜上有名,卻又失于簡略。但是李安宅人生與學術的豐富性、獨特性,又決定了他不可能長期沉寂,終究會有很多人走近他身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近些年來,李安宅研究異軍突起,隱然間竟有多學科“圍觀”之態勢。 李安宅是大變動時代中一個特立獨行的學者。無論其人生軌跡,還是其學術歷程,都是無法復制的,也是難以雷同的。這里面充滿了他沖出牢籠的奮斗,也隱藏了壯志難酬的嘆息。通觀李安宅的一生,
泉州灣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具河口、灘涂、墾區、紅樹林、米草、海島等生境和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多樣性較高。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泉州灣開展了四季度大面調查,在泉州灣鑒定海洋生物770種,在國內較早開展海洋環境中鄰苯二甲酸酯等特征有機污染物分析,并溯源至泉州灣周邊晉江、石獅等地的造鞋、制革等產業集群,形成了鄰苯二甲酸酯類分析測定方法國家行業標準,已在長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應用。本書同時涵蓋本研究所有電子版原始數據,包括2萬多組定點調查數據和20多萬組浮標連續觀測數據,將為泉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
城市環境史是中國環境史研究亟待深耕的重要領域,本書在借鑒西方城市環境史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以黃泛區典型受災城市開封為案例進行具體實踐。立足于黃河泛濫的歷史背景,圍繞人群社會對災害的處理活動,通過對因河患引起的城市形態、遷城之議,因河患興起的鎮河鐵犀、大禹廟等的專題研究,探討黃河泛濫環境下城市發展的變化過程,凸顯不同人群處理黃泛災害的思想觀念,展現“城市-人群-黃河”三者之間不斷斗爭與適應的互動過程,厘清人群社會在創建人居環境時的家園營造史及營造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