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問題為中心而開展的有關中國史,尤其是關于從唐代開始直至當代歷史問題的新研究,整個研究內容涉及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為研究篇,該部分是對有關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傳牌、新見晉冀魯豫契約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魯北官方、民間文書的整理。通過相關研究,不僅向學界提供了作者所關注、發現的最新史學材料,且探討了有關新的歷史問題,推進了中國史研究的新發展。
本書所考察的是唐宋鄉村控制問題和宋代鄉村農戶問題。作者意在從鄉村社會的政治結構切入,研究唐宋的轉型,或者唐宋的變革。作者對此問題的討論并未循著以往的形式化思維,而深入到普通農戶的社會生活史中間,通過感性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來認識這個變化時代發生的事件與歷史意義。從2006年初印至現在已經15年了,基本觀點仍然有意義,研究方法也仍屬前沿。學界對本書的關注點也一直在。因此,以修訂本的形式再版,在國內外發行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精彩而深入地探索了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是如何塑造了貝多芬的政治理念,并激發他創造出開創性的作品。 貝多芬在家鄉波恩吸收了啟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在咖啡館和大學里熱烈地討論著這些思想。21歲時他搬到維也納,與杰出的鋼琴家和作曲家海頓一起學習。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當局一直在遏制和懲罰公開表達激進政治觀點的行為。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熱切地追隨拿破侖的迅速崛起。 正如拿破侖把歐洲從貴族壓迫中解放出來一樣,貝多芬也渴望通過音樂來解放人類。他超越了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形式,尤其是“英雄”交響曲和他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本書通過翔實史料、真實場景、嚴實考證,用生動的筆觸記述了1949年國共和談的歷史始末,說明了國民黨是如何失去民心,共產黨是如何贏得民心、并逐漸走向勝利的,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邏輯,人心向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注腳。
本書跳出西方史學研究窠白,縱覽新加坡從古至今的歷史,重新發掘、整理和解讀了新加坡在中華文明、馬來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東西的獨特思想與文化。
廈門是我國福建省東南部重要城市,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野觀察廈門。書稿精選100多篇文章,分為“廈門輿地紀略”、“廈門文史紀略”和“廈門風土紀略”三大類,共五編,以特殊視角和微觀敘事,梳理廈門的歷史脈絡,涉及廈門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呈現豐富的肌理和質感。書稿寫作跨度近20年,大多數已經在《廈門晚報》《南方周末》《中國國家地理》等報刊發表,反映了作者在時間和空間的框架下對這座島城的理解,展現這座城市的基本輪廓和紛繁細節。
奧斯曼帝國是近代中國人認知世界與反觀自我過程中的一個特殊“他者”。本書在系統梳理近代國人奧斯曼帝國認知的歷史背景與文獻來源基礎上,從“奧斯曼帝國的知識記述與流播”“奧斯曼帝國形象與國人的自我認知”“奧斯曼帝國發展之史的借鑒與思考”三個層面加以把握,認為奧斯曼帝國知識的引入給近代中國帶來了諸多新的變化,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的諸多特點。近代中國人的奧斯曼-土耳其認知史,實際上也是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史,是近代中國人思考救國之途和發展之路的獨特的探索史。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無論是對現代中國的政治思想,還是對社會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偉大的運動既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征程,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湖南第一師范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是毛澤東的母校,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源地之一。本書系統研究湖南第一師范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互動關系,能夠更加深入理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五四運動的主體推動作用,能更加深入研究五四運動對中國
朱軾是清初理學名臣,在清代前中期政治與學術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從政治、學術、社會三重維度詮釋理學名臣朱軾的學術與人生,以理學思想為主,將政治、學術、社會統合為一體,系統探討朱軾的政治思想、理學思想、禮學思想、史學思想、社會教化思想,以及他對禮理關系、禮法關系等的認識。同時,將研究視野擴大到整個理學官僚群體,考察理學官僚與清代前中期學術轉型的關系問題,重點探究清初理學向乾嘉考據學過渡的中間過程和內在邏輯,進而深化對清代學術轉型的認識。本書的研究時段聚焦在乾嘉考據學興起之前的三四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說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