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烏克蘭日記作家、畫家、雕塑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瑪麗婭從12歲開始寫日記一直堅持到她24歲去世,日記記錄了她從懵懂少女到藝術家、思想家的蛻變過程。其寫作風格極為坦誠,不僅可以從日記中讀出她的情感、經歷,對文學和藝術的認知與批判,還能讀到她與病魔抗爭中的積極和隱忍,到其生涯晚期的精神境界——時不我待、渴望榮耀,并全身心投入畫作創作的場面。
本書作者一方面引導我們修正我們對中央帝國的見解與“恐懼”,另一方面將中國思想的密碼講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本書靈巧細致地向我們闡明了中華文明的根基,讓我們深入了解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消除了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誤解。
20世紀80年代前后,傳記轉向成為社會科學中眾多轉向的一種。它發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芝加哥學派引領的傳記研究,反對奉實證主義為圭臬的社會科學研究,關注個人經歷、歷史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一轉向消解或者說超越了社會學中傳統的二元論,進而促使社會學家反思自己的概念架構、研究方法以及書寫實踐。在晚近的發展中,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傳記社會學這一具有分支學科性質的指稱。社會學的傳記研究不是統一的思想運動,作為“浮現中的實踐”,這一處于晚熟狀態的轉向還存有不少爭議。隨著“傳記時代”的來臨,傳記
民國史學指從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這一歷史時期的歷史學。本書將民國時期史學納入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的進程中,研究它的產生、興盛、演化,以及學術演進機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進而認識特點,探索規律,將這個獨立斷代的史學史體系化、完整化;以史學流派、學術機制為切入點,從制度的層面和學術自身的矛盾運動中考察史學的發展變化。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個標識性事件。本書主要將這場學術運動置于“中外交匯”的現代中國學術語境之中,追索西方漢學、目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獻辨偽學,清代乾嘉考據學、晚清今文經學、清末民初"新史學”以及民國“古史重建”派和民國唯物史觀派等學術形態或學術流派與這場學術運動之間的學術因緣,從而多維度、全方位地揭示這場學術運動何以能夠在現代中國學壇興起的復雜面相。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考古學的研究成果,涉及北方草原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漢代、大夏、遼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遺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對此進行歷史視域的分析。第二部分為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包括漢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飲食文化和人口特點、草原絲綢之路問題、飲食人類學視野中的草原飲食文化、草原文化的多樣性等,涉及歷史人類學、生態人類學、飲食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為藝術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藝術、墓葬壁畫的圖像、民間美術的分類、民間美術遺產的文化生
本論叢闡述了中古中國與古希臘羅馬、古波斯、古印度物質文化交流情況,著眼于中國境內所見附著諸西方文化因素的各種遺存,就12個子課題進行了具體闡釋,一方面厘清各種遺存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探索其西方來源問題!禕R》西來的文化因素不僅常見于日常生活,還被用于喪葬事務,更廣泛地出現在佛教文化之中,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涉及飲食器、服飾、家具、葬具、地面建筑、石窟、單體造像等類別;趯W界披露和筆者實地調查資料,采用考古類型學與美術史圖像學結合方法分析。
本書從羅馬人眼中蠻族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羅馬的歷史。從亞平寧半島上的難民小村莊,到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再到5世紀西羅馬的崩潰,羅馬在崛起、強盛和衰落的過程中,始終面對來自蠻族的威脅,無論是周邊民族對征服的抵抗,還是內部奴隸對統治的反叛,都像是羅馬揮之不去的夢魘。從這個層面看,羅馬的歷史甚至可以看作一部與蠻族對抗的歷史。然而,蠻族真的都是不開化的野蠻人嗎?他們對羅馬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嗎?如果沒有他們,羅馬會變成什么樣子? 本書分為24章,每章都介紹了一名領導部族反抗羅馬的蠻族領袖,從洗劫羅馬域
本書在借鑒國內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下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系統回顧十年來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建設歷程與發展成效,并結合福建省在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協調發展中的實踐探索情況,提出有助于加快福建省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數字史學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它利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方法進行歷史學研究。作為一項全球性的事業,它邀請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參與,為探索、理解和展現過去提供一種令人興奮的新方式。 本書提供了對數字史學簡明扼要的介紹。從討論歷史數字化研究的起源開始,作者探討了歷史如何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問題,隨后介紹了數字史學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括數據庫和檔案、跨學科和公眾參與等。此外,作者概述了大數據研究方法及存在問題——無論是涉及文本資料的,還是涉及視覺資料的,并給予原生數字化時代以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