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東南第一要缺兩江總督,通過“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兩個概念和進程的深入探討,將道光、咸豐至民國初年東南地區三次大的權勢轉移揭示出來,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變貢獻一條新的解釋線索。在此基礎上,突出南北關系,并嘗試突破內外輕重、督撫專政的爭議,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中國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中國制度文化、技術文化、社會文化的集合體。目前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類大運河規劃、規范、法規,涉及遺產保護、旅游規劃、河道管理、交通運輸四大類內容,在制度層面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目標和框架。自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運河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旅游事業迅速發展,交通運輸量逐漸增加,運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運河學概念被提出。本書從運河沿線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生態保護與提升、文旅融合、運河城鎮
本書選取黔東南地區一個苗族村落為研究對象,聚焦鄉村產業化轉型發展特點,洞察農業生產活動變遷,尤其近幾年來政府主導的經濟作物產業種植在當地推行的表現形式,結合民族地區歷史、自然、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進行深入挖掘與闡釋,分析小農生產向農業產業化生產過渡與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與社會關系變遷始末,是對中國鄉村現代性的一種積極探索,也是對我國現階段及過去一段時期內農村建設發展規劃的反觀與回應。
本書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為主題,收錄了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在《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21)》的基礎上,繼續對我國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進行了分民族、分地區的統計分析,并結合各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本現狀,利
天山北路地區的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本書以清代新疆天山北路文化錯綜分布、融合及變遷的歷史事實為基礎,從歷史、地理的視角探索其變遷軌跡、規律和機制。其相關研究對豐富新疆地方史研究、推動地區文化建設、加強民族交融等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一方面,中華文化由多民族傳統共同構成;另一方面,這種多元文化又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向現代轉型。如何在民族傳統與國家力量之間互動,是民間文化精英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書以歌師唐德海及其傳承人為研究對象,依托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描述和解讀唐德海及其傳承人傳承賡續的民間文學,探尋歌師所呈現的個體與群體、歌唱與文本、經濟與政治、文化與歷史等維度的互動。
本書是一本自傳。作者在青年時期,曾實地走訪了亞馬孫河流域與巴西高地森林。本書記載了作者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原始部落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本書當年在法國出版時曾引起巨大反響,專業人士甚至普通讀者都對這本易讀而且動人的著作評價很高,它已在人類學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
本書為梁衡老師的弟子董巖為其所作的傳記,以紀念梁衡老師七十周歲。本書經多次采訪梁衡及周圍人,結合梁衡作品,講述了梁衡的家世,從出生至今的事跡、成就以及挫折,評述了梁衡的四重身份:散文家、記者、官員、學者,第一次呈現出梁衡七十年來的風云經歷。
李定國,音樂制作人、樂評人、專欄作家。本書為李定國的音樂家傳記、樂壇回憶、樂評文章結集,是2021年出版的《樂聲傳奇:20世紀中國樂壇往事鉤沉》的續篇。本書以作者長年對現當代著名音樂家及其后人的詳盡訪談與史料搜集,揭秘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奠基、革命音樂的血火春秋、現當代音樂家的創作與人生、經典作品與音樂團體的誕生始末。書中收錄譚抒真、黃自、黃準、黃怡鈞、馬思聰、黃貽鈞、李劫夫、李德倫、朱踐耳、金鐵霖、斯義桂、周小燕、傅庚辰等數十位著名音樂家,以及上海民族樂團、上海輕音樂團等音樂團體的故事。
本書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作者潘肖玨與疾病斗爭的真實經歷和親身感悟:五十多歲時,她曾接連患上乳腺癌、股骨頭壞死、冠心病,這三大死亡威脅一度將她逼到生命的絕境。經過十八年與疾病的抗衡,她對人生、對健康、對生命有了自己特殊的感悟,遂向死而生,因病探道,創建了若干獨到的健康管理觀念和干預路徑,探究并詮釋身心靈與疾病的關系。本書站在生命哲學的角度,探究生命的價值意義,作者秉持著為天下人而寫,為天下女人而寫的目標,尤其聚焦女性,從獨一無二的自身經歷出發,給女性群體與大眾帶來生活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