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朝詞人握個手》通過講述39位詞人的故事,帶我們走進宋朝的文學江湖。柳永寫詞時期,詞還上不了臺面;晏殊人品好、地位高,是天下文人的楷模,引領了作詞風潮;范仲淹文武雙全,為宋詞注入了一股豪放的氣息;歐陽修發起文風改革運動,讓宋詞吹進一股清新風;蘇軾官場失意,詞場得意,大大拓展了詞的創作范圍;辛棄疾有錢有閑又有才,豪放詞在他手中橫絕天下;姜夔跳出婉約、豪放的格局,寫詞自成一派;…&
1965年,在修建連接歷史古城撒馬爾罕和塔吉克斯坦公路的過程中,被世人稱為“阿夫拉西阿卜壁畫”的遺跡重見天日,盡管它被部分損毀,但仍是粟特傳統繪畫中極富意趣的杰作。意大利學者康馬泰博士以歷史學者的洞鑒和圖像學者的敏銳,通過重點解讀阿夫拉西阿卜遺址1號房址“大使廳”的壁畫環帶,多層次、多角度講述了粟特地區的歷史,勾勒出一幅中亞文化多樣性的全景畫卷。
本期共刊發七篇近代史料。《閻敬銘家書》系晚清廉吏閻敬銘致其子侄信函,《儀若日記》(四)為清末外務部尚書鄒嘉來晚年日記,《屠寄致趙鳳昌信札整理》收錄晚清史學家、文學家屠寄致趙鳳昌信函32通,均反映了清末民初政情與社會的多元面相。《〈清華周刊〉早期留學生通信補輯》輯錄該刊發表的留學英、法、日等國的學生通信,為了解及研究近代留學史提供了直觀的史料。《葛敬恩自傳》系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的葛敬恩回顧一生經歷,對于研究作者本人以及涉及的相關歷史均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華北抗日殺奸團史料》系華北淪陷后日
《東方哲學與文化》是由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出版兩輯,向國內外發行。本刊旨在繁榮和推進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東方學研究,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東方哲學與文化平臺,發掘東方文明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本刊常設欄目包括:理論前沿、專題研究(道學、佛學、儒學、印度哲學、猶太學日本哲學等)、比較研究、文化專欄、書評訊息等。 本輯為《東方哲學與文化(第8輯)》包括七部明清丹經小考、北屬時期越南金石銘文中的道教信仰、律宗在關中地區的發展與演變等論文
本書以豐贍翔實的史料,清新明快的語言,生動流暢的文字,帶讀者走進大唐“開元盛世”創立者唐玄宗李隆基的政治生涯和情感生活之中。通過大量的史料記載,充分體現了李隆基非凡的政治才能,強硬的治國手腕,以及人性中的錯綜復雜:唐隆政變的禁軍殺戮,日屠三子的恩斷義絕,股肱之臣的以忠被罪,以及與東宮太子的勾心斗角,與宮闈女人的纏綿悱惻,朝歌暮弦。一場猝不及防的安史之亂的爆發,將李隆基、李亨父子同時推。上了權力的巔峰,無力回天的李隆基棄長安奔蜀避亂。途經馬嵬驛,六軍將士嘩變,誅殺宰相楊國忠,縊殺貴妃楊玉
陶淵明歸隱之前曾斷斷續續地當了多年小官,歸隱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會賢達,文壇上并沒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詩風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時尚。但是后來地位越來越高,從隱逸詩人之宗一變而為東晉之忠臣和遺民,一位傳統政治道德的標兵。
本書在兩卷十二章的篇幅里,以詩文補史,講述陶淵明反復出仕、反復歸隱的人生軌跡,分析其思想的龐雜性、委運任化的人生哲學,以期還原出一個和舊說不同的人物,一個生活在人間的切近歷史真實的陶淵明。只有把陶淵明請下神壇,而我們自己則站起來平視這位大詩人,才能看清他的優
中國古代社會自秦以來經歷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 獨特的制度安排下涵蓋了數十個王朝的興衰更迭, 各個王朝生命周期長短不一, 但無一例外都經歷了從建立、興起、繁榮到衰落至滅亡的命運。中國封建王朝周期性興衰的共性引起了學者的極大關注, 學者們從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等不同學科角度進行了分析, 采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王朝興衰更替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與多數研究著重從某一社會結構本身或其影響來探究封建王朝的興衰及其周期律問題不同的是, 作者從制度變遷視角進行了系統動態分析,
本書聚焦于規模法則這一復雜科學前沿研究方向,闡釋了各類復雜系統(生命系統、生態系統、互聯網社區、城市、國家、企業等)中存在的統一規律。規模法則理論能夠用簡潔的冪律公式刻畫各種宏觀變量隨系統規模變化的數量關系,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萬事萬物。本書不僅搭建了一個系統認識復雜科學的思維框架,揭示了不同事物背后的普適規律,而且可以讓你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全面的理解、更本質的洞察。本書適合大學生、研究生、跨領域科研人員、企業高管,以及對復雜科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我給文學置入了一些堅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東西。它們與生活境況相關,與我十八歲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語言相關,與一個工人和農民的世界相關。它們永遠是真實的東西。我認為,在我的情況下,在我作為一個階層跨越者的情況下,寫作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一種政治行為,也是一種贈予。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熱奈無規律地向安妮·埃爾諾提出問題。在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為從三十年前開始的寫作實踐做出說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釋她的文本的目的。這本書非常
晚清時期,在外患內憂的刺激下,購買洋槍洋炮與鐵甲艦船裝備軍隊、引進西洋設備與物料仿造軍械,成為軍事自強運動的首輪風潮,對中國近代軍事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以武器及設備物料單向進口為主要內容的華洋軍品貿易,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牽涉國家之多,在中國歷代軍事史上是罕見的。由于軍品貿易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加之資料的散見與缺失,目前學術界研究還很不充分。有鑒于此,本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分為十章,分別論述了外患頻仍引發清廷對武器的反思、內部危機促使清廷實施軍品貿易、洋務思想對軍品貿易的積極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