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本書通過翔實史料、真實場景、嚴實考證,用生動的筆觸記述了1949年國共和談的歷史始末,說明了國民黨是如何失去民心,共產黨是如何贏得民心、并逐漸走向勝利的,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邏輯,人心向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注腳。
本書跳出西方史學研究窠白,縱覽新加坡從古至今的歷史,重新發掘、整理和解讀了新加坡在中華文明、馬來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響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東西的獨特思想與文化。
廈門是我國福建省東南部重要城市,作者以一種全新的視野觀察廈門。書稿精選100多篇文章,分為“廈門輿地紀略”、“廈門文史紀略”和“廈門風土紀略”三大類,共五編,以特殊視角和微觀敘事,梳理廈門的歷史脈絡,涉及廈門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呈現豐富的肌理和質感。書稿寫作跨度近20年,大多數已經在《廈門晚報》《南方周末》《中國國家地理》等報刊發表,反映了作者在時間和空間的框架下對這座島城的理解,展現這座城市的基本輪廓和紛繁細節。
本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來展開論述。(1)明代心學的本體內涵。在懸置西方哲學“ontology”的前提下,按中國哲學的內在義理探討本體的含義,是第一章“本體諸義”所要解決的問題。(2)本體之呈現,即本體何在、如何在的問題,是本書第二章 “本體無體,以用為體” 所要解決的問題。(3)本體的呈現就是本體的發用化和實體的流行化,體用是“共時性”的存在。因本體的發用流行化所帶來的體用關系是什么,是本書第三章“即體即用和不離不混的體用觀”所要解決的問題。(4)本體的呈現包含“有無之間”的幾和“不分有無”的獨兩
本書選取了20篇河海大學本科生的優秀社會實踐報告,從民生社會、思想觀念、地域特色、熱點問題等微視角出發,采用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走進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以此觀察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
本書是拉鐵摩爾夫婦基于多年在中國的考察、生活以及學術研究基礎寫出的作品,是一部獨具特色的簡明中國歷史著作。本書結合作者多年在中國邊疆的旅行經歷和學術成果,以及作者長期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關注,從中國邊疆重新書寫中國、從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通過國土與人民、現存最古老的文明、近代中國、近代世界中的中國四編十二章,詳今略古地敘述了自商朝至近代的中國歷史,尤其論述了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社會狀況,闡述中國在世界和亞洲的地位,并就如何在世界背景下思考中國問題發表了見解,具有供大眾讀者了解中國的作用。
《英國研究》由錢乘旦教授擔任顧問、陳曉律教授主編,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南京大學英國與英聯邦國家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書籍,匯集國內外專業學者,為推動國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的英國研究提供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英國研究》主要收錄關于英國政治、經濟、思想、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專題論文以及學術動態、學術書評、研究綜述等,是英國史學者最近一年來研究、探索的最新成果薈萃,前沿性與先進性兼備,在專業領域獲得學界充分認可,是英國史研究者必備的學術參考資料。
《英國研究》由南京大學陳曉律教授主編,全書下設英國思想與文化史研究、英國政治與經濟研究、英國法律史研究、英國環境史研究、英帝國史研究、經典文獻譯介等部分,充分呈現了國內外學者的積累與思考,拓展了英國史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折射了學術演進的最新路徑。本書收錄相關學術論文十余篇,學者圍繞弗蘭西斯·培根的不列顛設想及其影響、施特勞斯筆下的埃德蒙·伯克、英國反種族主義運動、英國工業化時期的實物工資、共和時期英國海軍短期債券發行、亨利二世時代英格蘭總巡回法庭革新的制度基礎、英國都鐸王朝的世俗變革等
本書以“我”的視角,回顧社會變遷中的家族歷史,講述祖輩、父輩在時代浪潮中的故事,深入思考個人、家族與時代、社會的關系。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部部家族史,通過這些平凡普通的人物,我們對新中國的發展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通過講述家族的故事,管窺故事發生的時代,進而了解不同的個體如何凝聚出我們整體的歷史,表達了家族在時代中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主旨。
本書是不同于一般描寫二戰的軍事歷史書,作者寫的不是指揮官和他們的策略,而是普通士兵和他們的痛苦。從底層士兵的視角,運用大量戰士的日記、書信等材料,圍繞1943-1945年的三場戰役,研究他們所面對的戰時日常、他們對戰爭細節的切身感受,研究戰爭對他們的身體的影響,例如身體的骯臟與干凈、受傷、疾病、長時間步行的雙腳、尸體等等課題。《純粹的苦難》以一種人道的眼光審視,在戰爭的最后兩年在比利時、法國和意大利作戰的士兵的物質經驗。在可怕的不衛生和往往致命的前線條件下,他們的身體崩潰,頑固地宣布他們需要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