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音樂制作人、樂評人、專欄作家。本書為李定國的音樂家傳記、樂壇回憶、樂評文章結集,是2021年出版的《樂聲傳奇:20世紀中國樂壇往事鉤沉》的續篇。本書以作者長年對現當代著名音樂家及其后人的詳盡訪談與史料搜集,揭秘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奠基、革命音樂的血火春秋、現當代音樂家的創作與人生、經典作品與音樂團體的誕生始末。書中收錄譚抒真、黃自、黃準、黃怡鈞、馬思聰、黃貽鈞、李劫夫、李德倫、朱踐耳、金鐵霖、斯義桂、周小燕、傅庚辰等數十位著名音樂家,以及上海民族樂團、上海輕音樂團等音樂團體的故事。
本書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作者潘肖玨與疾病斗爭的真實經歷和親身感悟:五十多歲時,她曾接連患上乳腺癌、股骨頭壞死、冠心病,這三大死亡威脅一度將她逼到生命的絕境。經過十八年與疾病的抗衡,她對人生、對健康、對生命有了自己特殊的感悟,遂向死而生,因病探道,創建了若干獨到的健康管理觀念和干預路徑,探究并詮釋身心靈與疾病的關系。本書站在生命哲學的角度,探究生命的價值意義,作者秉持著為天下人而寫,為天下女人而寫的目標,尤其聚焦女性,從獨一無二的自身經歷出發,給女性群體與大眾帶來生活啟迪。
將至古稀,知名美籍華裔地理學家、人文主義地理學之父段義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臺中聯動敘事,回憶在歐美求學的歲月,提及自己選擇地理學的原因,并將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質展示給讀者,坦率而真誠地完成了對自我的剖析和反思。從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到英國、美國,輾轉于不同文化的段義孚,是一名真正的世界主義者。他的世界,從行為和事件走向了觀念和思想,超越了狹隘的地方主義,而擁抱了更為遼闊的人類文明。如何在平凡的事物與事件里,去體察個體生命的意義?怎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
互聯網信息總是觸手可及,歷史老師該怎么做呢?首先,絕對不能再堅持過去幾十年來讓學生們接受讀完一章并回答問題的學習狀態。如果我們想要培育能夠篩選大量信息并區分事實和假象的學生,我們必須明確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批判性思維工具。作者從一系列研究和教學實驗中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發現,即歷史思維與備考式的記憶能力無關,只要細心關注歷史信息和培養歷史意識,我們就都可以擁有批判性的歷史思維。
本書是陳垣先生在避諱學方面的一部總結性的著作,舉了80多例,分析并說明了歷代避諱的種類、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與避諱有關的問題,同時亦不失為一本較好的普及性讀物。
言子,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期思想家,孔門十賢之一,也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言子及其后裔專題研究的結集,共收錄文章10篇,都是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收錄與言子有關的文化遺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收錄編研性的文字22則。通過專題研究與釋讀介紹的結合,立體呈現言偃的形象及其家族文化綿延2500年的整體風貌,還原言子在地方文化、江南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本書為上海東方電視臺知名欄目《可凡傾聽》2022年訪談節目精選本,收入葉叔華、鄭時齡、聞玉梅、王振義、葛均波、林元培等院士,以及鄧超、魏宗萬、劉威、寧理、孟莉英、嫩娘、李泉、金復載、許昕、徐莉佳、喬榛等文體界名人訪談29篇,分為科學之光院士系列熒屏之光舞臺之光樂壇之光體壇之光生命之光6個部分。《可凡傾聽》欄目是一檔以傳播精英文化為主旨的文化名人訪談類節目,主持人曹可凡以自己的知性和風趣,傾聽智者的聲音,用他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引發訪談中智慧火花的迸發交鋒。曹可凡訪談的特點是事先準備充分,提問
行走,作為人類獨有的生理和文化活動,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行走的歷史》便是一本講述人類行走歷史的文化隨筆,同時,也以行走這一活動為視角,記錄了人類發展的歷史。本書從行走的定義、生理機制、形式,行走的人,行走的傳統等多個層面入手,講述了它的歷史:從朝圣之路到傳統商路和貨郎擔,從軍事要道到移牧通道,從巴黎街頭的閑逛到林間漫步,再到街頭游行,行走無處不在。它早已融入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并作為一種獨特的行為,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本書為王壽南先生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云五及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全書共十章,對自唐睿宗景云元年起至唐亡為止之節度使、觀察使、都防御使、經略使等進行了詳細討論,敘述唐代中央政府對藩鎮控制力的演變。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雖距離初版已過半個世紀,但仍是唐代藩鎮研究領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制作的唐代藩鎮總表,包含86鎮,藩鎮1333人,幾乎將唐代藩鎮網羅在內,內容詳盡,為全書的統計分析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后來研究者打下重要基礎。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