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打破《論語》的章節結構, 把《論語》里的所有歷史人物從書中剝離出來, 結合《左傳》《史記》《孔子家語》等書中的有關記載, 按照主題將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經歷、思想、人格精神用一個個獨立而又有聯系的故事講述出來, 生動形象地詮釋了《論語》的思想精華, 引領青少年更好地領略圣賢的人格魅力和深邃思想, 從而獲得精神啟迪和教育。全書文字淺近易懂, 有學術的高度和深度, 卻無學究氣味; 既輕松有趣, 又耐人尋味。
天賦并非天生,應如何打造天賦? 物質世界并不存在,一切所見都是虛幻嗎? 心靈怎樣控制人類的思考和行動? 世間萬物都來自因果,人類的未來是否已經錨定? 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隸,個體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己? …… 本書作為《宇宙的盡頭是哲學:32節哲學通識課》系列書的“啟蒙哲學篇”,被稱為啟蒙哲學入門“精縮本”。 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因果理論”。你曾經“腦洞”過的各種問題,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書中通過1節課,近1位哲學家的思想精華,將哲學的內核分裂為形而上學、
為什么說人是萬物的衡量標準?性格即命運,我們如何改變性格?人類的靈魂被切割為哪幾部分?宇宙的起源是數學嗎?萬物皆是必然,人類的行事意義為何?……本書作為《宇宙的盡頭是哲學:32節哲學通識課》系列書的古典哲學篇,是深入研究古典哲學的入口。從智者學派到斯多葛學派,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本書將橫跨百年的繁雜哲學精簡為22節課,通過解析20余位哲學大師的思想,闡釋了何為靈魂、人究竟為何物、
高校課程思政旨在強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挖掘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全面提升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效果。在哲學教育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需要突出哲學課程的知識性和意識形態,優化哲學教育課程內容,構建合適的課程評價體系,強化哲學育人功能。本書主要從心理學、美學、哲學史等方面就哲學教育的課程思政的教學理論、實踐教學模式、配套設施等進行了探討。意圖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將課程思政的理念、方法融匯于哲學教育之中,使得哲學教育也能夠變得生動具體,從而引導當代大學生培養自身的素質,提升其道德品質。
《從冥想到三摩地:辨喜論王瑜伽和〈瑜伽經〉》是一本冥想指南及印度哲學普及讀物。與如今常見的以身體鍛煉為主的現代瑜伽不同,在瑜伽的起源地古印度,瑜伽一詞的本意指的是冥想和呼吸練習,后來隨著更多瑜伽類型的興起,這類瑜伽就被稱為王瑜伽。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種心靈練習方法幫助了無數人,其對身心健康的功效也被現代以來的科學研究證實。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王瑜伽都是婆羅門內部的秘傳功法,直到印度近代哲學家、瑜伽大師辨喜打破禁忌,將這些方法傳出印度、講給西方和全世界。本書的前半部分就是辨
本書詳細敘述了印度現代思想之父羅摩克里希納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 全書分十二章, 詳細講述了羅摩克里希納“達到了三億印度人兩千多年來靈性生活的頂峰”的過程。同時, 透過羅摩克里希納的一生也能了解印度的智慧, 特別是印度傳統的思想和修習, 這些都將給讀者帶來精神的力量和靈性的啟迪。作者羅曼·羅蘭作為人道主義作家, 從情感和心理的維度充實了上述印度哲學思想及其智慧, 使得說理透辟, 頗具情感力量, 令讀者印象深刻。
本書收錄了《人對自然界有沒有義務——從儒家人學與可持續發展談起》《從孟子“仁民愛物說”看儒家生態觀》《怎樣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孔子德性學說談起》等文章。
實學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實學思想家顏元的學術著作,書中對顏元的成長經歷、學術淵源、核心觀念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涉及顏元實學思想的多個方面,包括實性論、為學論、實事經世論、教育論,揭示了顏元實學思想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了解顏元實學思想的視角,同時也為學界研究顏元思想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本書通過對1930年代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思考、主張、規劃、實踐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淵源與轉變邏輯,認為梁氏由鄉建理論及實踐而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哲學,即現代儒家激進主義。本書既可深化對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強化我們對1949年前的新儒學及傳統社會特性的認識,既具學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書是西塞羅寫于公元前45-前44年的對話體哲學著作。他在本書中堅持“新學園派”的懷疑主義立場, 以“神存在與否”這一問題為起點, 進一步闡釋了神的形象、家園或居所及生活方式等具體問題, 分別考察了伊壁鳩魯派原子論的神學觀和斯多亞派的泛神論, 揭露了前者思想的無神論實質和后者思想的命定論歸宿, 從根本上研討了處在共和制到帝制劇變中的羅馬所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即公民的道德行為和幸福生活是否能夠奠定在神學乃至宗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