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新注新譯》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考證了《孟子》中210例古今眾說紛紜的疑難詞句,并給出確切的解釋。為惠及廣大讀者,考證以譯注形式呈現下里巴人的形式,陽春白雪的內容。書中考證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楊樹達先生所謂審句例在浩如煙海的同時代文獻中網羅類似結構的詞句,予以歸納模擬。以最博最精著稱的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釋讀古書的名篇,如釋終風且暴,正是這樣做的。《孟子新注新譯》(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譯》的增訂版。較之舊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考
《孟子注疏》題名孫奭疏,相傳是孫奭為趙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其體例大致符合通行之經疏樣式,對經文及注文進行疏證,以通俗串講為主。說解雖有疏誤,但大致通達,亦不乏精善之見。后收入《十三經注疏》,在孟學史上有相當的影響。關于此書之作者,南宋朱熹最早提出質疑,認為是邵武士人假作,清代學者趙佑、周廣業以及四庫館臣等皆有進一步的考辨。現通常認為該書為偽托孫奭之作。該書現存最早版本是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元明遞修本,半頁八行,即世稱八行本或越州本者。八行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學價值,本次校點,即以影印南宋兩
本書主體內容圍繞為人的智慧、為學的智慧、為政的智慧三大部分展開。為人的智慧包括修己、齊家、處世、交友等。為學的智慧包括為學宗旨、為學目的、為學內容、為學原則、為學途徑第。為政的智慧包括為政理念、領導素養、領導職責、領取藝術等。本書力求在忠實《論語》原旨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為指針,運用政治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領導科學的相關原理與方法,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著作的相關內容,以及中國歷史文化與實踐,闡發其思想體系、具體內涵與現代價值。本書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此為《莊子集成》之一種。全書共十卷。書名《莊子口義》,即以通俗易懂之口語解釋《莊子》,雖俚歌俗諺亦時見引用。全書從考訂概念入手,注意歸納《莊子》前后對同一問題的的論述,指明相通之處。對《莊子》散文藝術亦時有評析。此外還重視以理解莊,以佛解莊,調和儒釋道。此次整理以明萬歷二年施觀民刻本為底本,以宋咸淳五年延平刊本、明正統道藏本爲校本進行點校。在此基礎上對林希逸“口義”部分加以注釋,揭示使事用典之出處。
本書匯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現代學術史的成果。關于清華學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釋古與清華學派》一書,收錄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撰寫的專題文章,展現出過人的學術敏銳。關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編為《瑞恰慈:科學與詩》一書,這是一部廣泛搜羅文獻、內容相當豐富的學術史專題文獻史料集,顯示出不尚空談、踏實探究、用文獻說話的學術旨趣。此次將兩書合為《重識古典——釋古與清華學派》再版,供學界參考。
21世紀是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國家建構和社會文化發生重要轉型的時期,如何敘述中國成為關鍵議題。《重述中國:文明自覺與21世紀思想文化研究》闡釋和分析21世紀轉型期的中國思想文化,探討對象包括知識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學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視等大眾文化中的主要現象。寫法兼有思想文化評論和歷史研究的特點,以文明為基本分析框架,對20-21世紀之交以來20余年間正在發生和進行中的思想文化實踐進行觀察,同時融入作者的評價和判斷,以學術研究的方式展開探討,借此召喚認識和闡釋21世
以一個故事,一部動漫或者孩子生活中的真實經歷為引線,慢慢引入哲學史上的一位大哲學家的著名命題,把道理原原本本地講清楚。在哲學史的知識點和哲學故事之間實現平衡,兼顧感悟和思想。由淺入深的,采取一種紀念碑谷式的進階設計。從自我到社會再到世界,問題越來越大,難度越來越高。這既是為了有效提升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是為了突出智慧作為道路這個中心思想。注重閱讀過程中的思維互動,附加與每小節主題相關的思考題,給孩子深度思考的空間,鼓勵多樣而豐富的親子對話與溝通。
百年來,唯物史觀的傳播與發展深刻影響著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走向。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陷入低潮時,思想界卻掀起了繼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唯物史觀傳播熱潮。這次熱潮的興起正是對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向何處去”現實問題的回應與關切。當時各派知識分子都對唯物史觀抱有極大興趣,對唯物史觀性質和基本理論作出了不同的判定和闡釋。本書重點探討與揭示了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低潮時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面對反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挑戰與猛烈的話語攻擊時,如何共同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決反駁種種錯誤觀點,著力對
《康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錄一卷,明吳與弼撰。吳與弼學宗程朱,卻不以闡述、發揮理學概念為務,而是致力于踐行理學家的道德規范,一生貴乎力行,不輕于著述,學之所得自集為《日錄稿》。弘治元年,吳泰出守撫州,將吳氏所遺詩文及其自集之《日錄》裒而成集,名《康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這是最早的吳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靖五年林維德刻本、萬歷十八年劉世節刻本、崇禎壬申陳懋德刻本。入清則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道光四年本、道光十五年本等。本書以嘉靖五年林維德刻本為底本,
本書具有規模大、層次高和專業性強等特點, 與會國際國內學者超過120人。向世陵教授、吳震教授、韓國高麗大學李承煥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文學部鄧紅教授從經學、東亞儒學等角度闡釋了象山心學思想。謝遐齡教授、王興國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崔英辰教授、中國臺灣師范大學潘朝陽從廣義的心學上展示了象山心學的多維思想面貌。楊柱才教授、許家星教授、田炳郁教授等各位老師從心學意蘊在工夫、學問方法等維度予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