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年鑒包括學術前沿、研究綜述、考古發(fā)現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簡介與論文摘要、港臺地區(qū)及海外研究、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研究動態(tài)、后記等板塊。整理本年關于司馬遷、《史記》的研究綜述 ;本年有關《史記》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史記》版本和校斟研究、詞語考證與語法研究;重要研究著作與論文集簡介、重要論文摘要;還涉及《史記》在港臺地區(qū)及海外的研究;聚焦有關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某位專家及學術組織的論文和著作并展開研究;關注該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和學術前沿,是中國年鑒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年鑒,
全書深入探索譜牒學發(fā)展史,宏觀論述其歷史與理論,明確學科概念定義;運用文化反映論的原理,探討譜牒起源問題,對各個時期譜學發(fā)展及其代表人物與著作進行細致研究,展現其階段特色以及有代表性的理論主張。倉修良先生對于現存最早譜牒著作《世本》的研究,以及對司馬遷、劉孝標、歐陽修、蘇洵、鄭樵、宋濂、方孝孺、章學誠等在譜學方面的貢獻和地位等問題的探討,富有鮮明的學術個性。此外本書研究了年譜和家譜的性質、價值和局限性,最后通過案例研究家譜辨?zhèn)蔚膯栴},揭示基本思路與方法,具有很強的學術實踐意義。
《亞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主辦、著名學者孫江主編的歷史類書籍(輯刊)。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征。《亞洲概念史研究》刊載海內外學者與語言、翻譯、概念、文本、學科、制度和現代性等主題有關的論文和評論,旨在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推動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發(fā)展。
分館已編輯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
本書為《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錄了李曉東、陳繼東、蔡祝青、沈
本書綜合利用比較史學、量化史學等研究方法,對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時期幼童留美、船政留歐和清末新政前后的留學日本以及庚款留美等留學教育活動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比較,展現了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曲折和艱辛,體現了近代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努力。本書認為,中國近代留學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教育諸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從公元11世紀起,許多探險者競相踏足這片無主之地。幾個世紀之間,它遭遇英法殖民者的激烈爭奪,成為歐洲和北美對抗的中心戰(zhàn)場,直到1867年成立責任政府,加拿大正式作為獨立國家走上世界舞臺。本書以詩性的語言描寫了11世紀到19世紀的加拿大歷史。第一階段法屬加拿大時期,始于11世紀北歐人初登北美大陸,止于蒙特利爾城被英軍攻陷的1760年,書寫了法英兩國為爭奪北美統(tǒng)治權而發(fā)生的沖突和戰(zhàn)爭。第二階段英屬加拿大時期,從1760年英軍攻陷蒙特利爾城開始,持續(xù)到《英屬北美法案》簽署的1867年
本書以電影文本為媒介, 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 歷數西方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文化特點, 通過理論專題加電影介紹的方式描繪了西方社會發(fā)展的主要歷史階段, 講評了影響西方社會發(fā)展的文化事件的緣起, 分析了這些文化事件的影響, 向讀者展開一副波瀾壯闊的西方文化畫卷, 讓讀者在東西文化的對照中, 得以全面理解西方文化的特性, 也能夠明確中華文化的價值, 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們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禮儀在工作、生活、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本書緊密圍繞職場需要,貼近從業(yè)實際,系統(tǒng)而簡明地闡述了職業(yè)禮儀的內涵、心理認知和美學認知,通過大量的禮儀案例和評析,介紹了社交形象禮儀、溝通禮儀、職前禮儀、宴請禮儀、拜訪與饋贈禮儀、求職禮儀、職場交往禮儀、辦公區(qū)域禮儀、文書禮儀、會務禮儀、國際往來禮儀等。既可作為高職院校開設職業(yè)禮儀課的教材,也可作為企業(yè)提升員工職業(yè)素養(yǎng)、開展禮儀培訓的輔導書。
本書作者是國內俄羅斯文學研究尤其是布羅茨基研究的專家。布羅茨基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說過:“詩就是詩人的傳記”,“詩就是其作者的自畫像”,“詩中具有一切的回聲”。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布羅茨基詩歌作品的解讀,來認識詩人,理解他的創(chuàng)作,并對布羅茨基的詩學觀念和美學思想進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作為國內少有的布羅茨基研究專家,對這位諾貝爾獲得者的解讀十分精致到位。本書語言曉暢明白又不失幽默,讀來趣味無窮。
傳主阿赫瑪托娃是俄羅斯歷史上杰出的女詩人,在俄羅斯文壇及世界文壇均享有盛譽。本書作者又是國內俄羅斯文學研究的專家。阿赫瑪托娃被公認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是白銀時代最有名的女詩人。1989年詩人百年誕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將其命名為“阿赫瑪托娃年”。阿赫瑪托娃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但保持了一種和諧的健康心態(tài),歷經苦難卻從不喪失對生活的信心。本書真實、客觀再現了這位抒情女詩人艱辛坎坷的一生,同時也敘述了她的詩文創(chuàng)作歷程。
本教材涵蓋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英國文學家:J.康拉德、E.M.福斯特、K.曼斯菲爾德、W.葉芝、T.S.艾略特、D.H.勞倫斯、J.喬伊斯、V.伍爾夫、A. 赫胥黎、S.貝克特和W.戈爾丁,其中有小說家、短篇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四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教材每篇課文包括作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時期及主要作品”“思想觀點”“美學原則和創(chuàng)作手法”“選讀”(1篇文學代表作和1篇文論)和“思考題”六部分,概括作家的生活哲學、政治觀、道德觀、美學觀、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風格,結合宏觀歷史語境研究和微觀文學文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