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論語》原文以及注釋、譯文、評析。其原文擇取了最有?眱r值的諸個善本,其注釋主要參考《十三經注疏》中的何晏、邢昺《論語注疏》、皇侃《論語義疏》、朱熹《四書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等經典校注本,出以簡明通俗的注釋和今譯,逐章加以評析,以利讀者深刻地領會原文的內涵,把握其要領,明了其不足,借鑒其中具有普遍意義與實用價值的人類智慧結晶。作者力求通過深入淺出的解析與研討,使讀者能更為深入而正確地理解《論語》的真諦。
出色的咨詢技術能促成咨詢目標的有效達成,為來訪者帶來建設性的改變。 本書介紹了咨詢師常用的 45 項技術,所有咨詢技術本質上都是整合性的,根據各個主流理論,這些技術被劃分為焦點解決短期咨詢、阿德勒學說或心理動力學、格式塔和心理劇、正念、人本現象學、認知行為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 11 大類別。每項技術都以統一的形式呈現:介紹技術起源、實施技術的步驟或程序、技術的變式、相關案例、技術的有效性及評價,此外,每章都新增了技術的應用。第 3 版新增了正念冥想法、敘事療法、基于優勢法、來訪者支持法等新興咨詢
作為人類想象力的早期呈現,神話蘊含著民族精神的密碼,是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 本書是一部包羅豐富的世界神話入門讀物,它既以生動的筆觸娓娓講述了希臘羅馬神話及其祖源——克里特和邁錫尼神話、古埃及神話,以及北歐神話、印度神話、凱爾特神話、韓國神話、日本神話和原住民神話等,也以新視角解讀了鴻蒙盤古、伏羲女媧、后羿射日等中國神話,涵蓋廣闊,洋洋大觀。 本書也是對世界各悠久古文明的精神溯源。作者通過跨學科的視角,結合大量新發現的考古證據和知識,穿越時空隧道,探索了各民族神話深厚的文化蘊含,以及與人民日常
西南地區深厚的圖像傳統是少數民族紋樣藝術生存的土壤。這一地區地處絲綢之路南北兩線的交匯點,佛教藝術源遠流長。北方經歷唐代武宗會昌滅佛和五代后周世宗滅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動逐漸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兩宋時期達到造像活動高潮。隸屬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縣境內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華,其數量和質量都堪稱第一,其中有多個龕窟雕鑿有護法像,為護法像研究提供了題材豐富、數量充足的研究樣本。本書在對十至十三世紀西南地區宋代護法神像進行實地考察、取材的基礎上,結合宗教、歷史文獻和相
中國本土戰略咨詢的開創者和領軍人物、中國著名戰略咨詢專家王志綱,基于其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和眾多成功的戰略咨詢案例,結合自己閱世識人的經驗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從戰略的角度來為你解讀格局。
超越生活的地域、時間、圈子的限制在更宏觀的尺度上認識人性在更抽象的維度上判斷事物在更底層的邏輯上認識自己助你提高感知、認知、預知的能力從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并規劃未來的發展
本書稿從對個人成長非常重要的三個維度——學習工作、人際關系以及認知提升。這三個維度與每個人的現實生活都息息相關,人們之所以會在其中陷入了某種假努力的誤區,恰恰是因為這些場景的固定成功范式讓很多只看到浮于表面的成功原因,卻忽視了自身成長的特殊性。全書講解了17個現實故事,這些場景具有極高的典型性,并且對應了17種行為與認知誤區,對此作者切實地分析了這些誤區的內在原因,且給出了具體的改變意見。比較特別的是,針對每一個問題,作者還給出了相應的書單建議,充分考慮了本書讀者追求個人成長的真實需求
為什么我們很多人懂了那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比如:你明明知道生氣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你明明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玩手機;你明明知道拖延不好,但就是非要等到非做不可再著急……學習也是如此,很多人學的時候感覺都懂,用的時候卻有心無力,總感覺“一學就會,一用就廢”,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認為,“知道做不到”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能量不足。想活出真正綻放的自己,必須從內在強化能量系統。本書結合作者自身如何從大學時自卑、內向的抑郁少年,成長為能影響他人、為他人提供價值的
本書是尼采在最后幾年的一個總結性的著作,一直被譽為其“精神自傳”,在這本書中,尼采對自己思想脈絡的發展做了一個回顧,評析了此前出版的幾部主要作品。這是其后期思想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對于尼采研究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這本書也是對其早期作品的修正。 本書的主體是評述尼采各個時期的作品,最后評述的是《瓦格納的墮落》,主要因為瓦格納的墮落代表著德意志人的墮落,而尼采所有作品都關切這個現實。在評述《瓦格納的墮落》時,尼采揭示出,德意志人的墮落意味著世界歷史的墮落。
《幸福之路》作者羅素在書中的論述是最為精彩紛呈和實用有效的。亞里士多德論述過哲學家純粹思辨的幸福;帕斯卡爾描述過圣者皈依洞見的幸福。至于最大多數人如何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經典,就是那種讀了一遍,還可以讀第二第三遍,經得起反復讀的作品;是那種我們自已讀,還樂丁推薦給朋友,甚至留給孩子閱讀的作品。
這是一部關于解構主義的理論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處后現代思潮旋渦中的作者在日本語境下對“解構”方法的獨特思考。 作者認為,西方20世紀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中普遍存在一種“形式化”的傾向,但這種“形式主義”革命不僅沒能真正顛覆傳統形而上學,反而使種種思想努力落入“結構”的深淵。而出路則在于通過“世俗批評”,在馬克思“社會性外部”和維特根斯坦“絕對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為批判理論的“解構主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