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思想史上,無論對于《老子》文本及其哲學意涵,還是對于老子其人的歷史形象,學者皆多有疑義、歧說乃至曲解、誤斷。有鑒于此,本書作者一方面運用新的學術方法,從新的角度細讀《老子》文本,澄清了古今學界由來已久的對《老子》文本及其思想的一些不確之論;另一方面,通過梳理古今思想史特別是老子學史,并與《老子》文本相對照,作者澄清了后世加諸老子其人其學的一些不當誤說的“層累地生成”的歷史過程,揭示了其本貌和真相。
本書是根據毓老師課堂講授之筆記整理而成。毓老師解經遵循儒家經學傳統,以依經解經和一字一義的講解方式,重現經典的經世致用之義,既能靈活地結合歷史、政治、人文等主題,又能與當下融會貫通,高度還原經典的哲學內蘊和思想力量。毓老師講解《莊子》,結合了莊子本人的出身、性情以及時代背景,剖析透徹,引人深思。毓老師結合自己對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讀者清楚了解經典之真義,從而啟發現代人運用經典的智慧來指導人生。
本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是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本書是吳怡先生對《莊子》一書內七篇以及雜篇《天下》和外篇《秋水》的解讀,包括原文、語譯及釋義三部分內容,便于讀者清晰明了地理解《莊子》一書。同時,作者從莊子的哲學或思想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力求引領讀者更進一步了解《莊子》理想境界以及其所蘊含的修養方法。
《道家的智慧)》,分為《老子的智慧》《莊子的智慧》。《莊子的智慧》,將寓言當作打開《莊子》瑰麗深邃思想世界大門的鑰匙,主要圍繞最能體現莊子本人思想的內七篇,分別從自由萬物的差別養生全神之道處世之法精神與形體得道之方好的領導者七個主題出發,通過對原典的詳細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莊子》的核心精神。一方面著重于對原文的解讀,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將《莊子》的內容呈現給大家;另一方面注重其與現實的關聯,讓《莊子》的思想與鮮明的人的生活產生聯系,從而說明一個觀點: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都住著一個莊周
本書是《論語》的全譯本,作者用語文的方式,對《論語》20篇492章作了詳細、明確的釋義和解讀,“譯文”部分翻譯章句,“釋文”部分解讀要點。譯注《論語》的著作很多,但本書仍有其獨特價值。作者尊重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律,尊重基本的邏輯和情理,獨立思考,自主翻譯,又廣泛參考字書、前人研究以修正自己的理解,盡可能還原原文意思,同時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見、新解。
本書是對子夏及其哲學思想的系統研究。全書一共分為六章,分別從子夏的籍貫、家世、生平事跡、傳經等幾個方面論述子夏及其哲學思想。第一章探討子夏的籍貫、家世、卒年和孔門授學情況;第二章探討子夏傳授六經事跡,其奠定了漢代經學的發展方向和學術譜系;第三章探討子夏所處時代禮樂文化的衰敗與新興政治勢力的崛起;第四章通過歷史回溯和現代詮釋探究子夏君子觀念及其歷史影響;第五章以子夏傳經事跡為切入口,探究其傳經理念對傳統社會的師道傳承、家風治理與文化創新的積極影響;第六章探究子夏傳經理念與傳統師道觀念對當
南宋淳熙年間,國勢頹唐,中興無望,滿朝文武貪圖安樂。朱熹等儒人屢獻良策,不被采納。恰遇連年大旱,孝宗皇帝任命朱熹為南康知軍。朱熹在信州道上巧遇武帥辛棄疾,二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辛棄疾以一方端硯相贈。朱熹見硯上刻著“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字,心下十分喜歡,視為珍寶。朱熹與辛棄疾、陳亮、趙汝愚等交厚,常泛舟九曲,詩酒相酬,圖謀復興。然權奸當道,時勢撲朔迷離……
本書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戴震等人的原創哲學為研究對象,理清了宋明理學代表人物觀念之間的邏輯演化及對現實生活的哲學回應,展現了一幅哲思畫卷。
本書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數4000冊,豆瓣評分8.7,近幾年不斷有讀者問起,舊書在孔網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現納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裝再版,作者進行了適當的增刪,重寫了一篇較長的后記。 在宋明理學的展開過程中,張載哲學所發揮的樞紐性作用,早已成為學術界的一般常識。長期以來,關于張載的研究和討論一直是中國哲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氣本與神化》以相關基本文獻的細讀和精準的概念分析為基礎,通過彰顯文本自身的肌理,來重構張載哲學的固有脈絡。在試圖將張載哲學回置入歷史的精神語境的過程當中,“述”的解釋學態度重
本書是一部詳細介紹瑜伽思想的名著,由日本著名哲學家立川武藏所著。本書首先從三個方面(瑜伽的目的、世界觀、手段)來考察瑜伽這一修習實踐,并概述了瑜伽的結構,然后深入探討作為古典瑜伽的根本經典《瑜伽經》的思想和后來極為盛行的、被稱為“哈達瑜伽”的精神生理學式的瑜伽行法的真實樣態。另外,關于佛教中的瑜伽(曼陀羅觀想法和禪等)也在書中有所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