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學集刊》由老子學研究會、鄭州大學老子學院、鹿邑老子學院(研究院)共同主辦,由王中江教授擔任主編,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兩輯,每輯設一主題,選取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頂級學者的高水平論文,結集出版,其中既有對道家經典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又有對道家現代價值的討論,是一部反映學界前沿研究動態的高水平論文集。
本書對指數思維引領下的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進行研究,采用設計研究范式,按照理論解析、模型構建和教學實證的科學研究流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趨同發展及其培養模式進行分析。遵循正向設計、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設計教師指數型趨同發展模式,實施教學實驗。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并穿插準實驗研究,以驗證模式對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并對模式進行修訂。在模式修訂的基礎上對TACD模型進行二次修正,引入指數思維重構升級版的教師教學能力培養TAECD模型,旨在促進教師教學能力
本書通過對清初以來湖南社會變遷與湖湘學術演變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漢學興起的“內因”與“外因”,并對相關著述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本書認為,晚清時期湖南漢學的興盛,實際上是清初以來湖湘學術的另一面相——漢學逐漸發展,由隱到彰的結果,并與當時湖南地域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密切相關。相關學者在經學、史學、諸子學多個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對整個清代漢學的接續發展也產生了積極作用。此外,漢學研究在湖南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方特色,不少漢學家或上陳直言、或投身疆場,即使在退居鄉里之后,仍積極參與公
《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章節,自唐、宋以來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從而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經典。《大學》和《中庸》自清末以來就被翻譯為各種文字,成為海外學者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本書精選《大學》和《中庸》英文譯本中的幾部重要作品,如理雅各(James Legge)、龐德(Ezra Pound)、林語堂、辜鴻銘、陳榮捷、安樂哲(Roger T. Ames)等,對其在關鍵字詞和概念上的翻譯做出對比和評析,勾勒出他們在文本理解
本卷由三個文本構成:《哲學作為科學的自然本性》《全部哲學的本原》《自然進程闡述》,其中前兩個文本構成了謝林著名的“埃爾朗根講座”,第三個文本則是德文本《謝林全集》中的一篇重要逸文,主題符合,故與前兩個文本編為一卷。 “埃爾朗根講座”是謝林研究史上的重要經典,也是謝林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文本。它上承“世界時代哲學”,下啟“神話哲學”和“啟示哲學”,尤其對“世界時代哲學”中所提出的潛能階次辯證法問題、存在問題、時間問題等做了總結性的闡發,號稱“最后的世界時代哲學文本”,對研究謝林哲學至關重要。在哲學問
《哲學中國》輯刊每年出版兩輯(逢6月和12月),每輯有一主題,就哲學領域之各種論題展開討論和對話,激發哲學智慧,塑造意義世界,關注公共生活,化解全球風險。 本書為第五輯,主題是廣義論證。設有“廣義論證”專題、文本與研究、情感哲學、古今論衡、哲學家訪談錄、書評六個欄目。
本書是系統研究淮南子生命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深入研究了《淮南子》的天人觀、生命結構觀、生命智慧觀、生命價值觀、理想人格觀、自然與人為的張力等內容,并對淮南子生命哲學思想的特點與價值進行了一定的探究。本書史論結合,資料可靠,學術觀點獨到,科學性強。 本書可供對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文化史、道學感興趣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大學師生閱讀、參考。
本書從學術源流、形上依據、現實范疇、踐行之道等方面對《淮南子》的倫理思想進行梳理。一方面,《淮南子》勾連了從自然到社會關系再到國家治理的道德畫卷,另一方面,《淮南子》提出了道德教化與道德修養的具體原則、對象與途徑,讓人由被動受教化到主動求修養,最終提升道德境界,成就道德理想人格,化解道德困境。
本書內容包括:荊門到任謝表、與孫季和、與羅春伯、與朱子淵、與吳斗南、與鄧文范、與吳叔有、與沈宰、與章茂獻論筑城書、與章茂獻、與張元善、禱雨文五篇、與陶贊仲、與章德茂等。
本書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狀》《宋史·李侗傳》為創作藍本,發揮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現李侗的生平事跡。作品布局詳略得當,將筆觸聚焦在李侗作為一個理學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鄉間學習、鉆研、踐履和傳播日用常行之道的,側重表現李侗如何為人之子,如何為人之夫,如何為人之弟,如何為人之徒,如何為人之父,如何為人之師,從而使進入孔廟受到萬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變得清晰,從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站立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