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于“邏輯”的哲學反思的著作,從形式邏輯的前提批判入手,揭示了形式邏輯的局限性以及其種種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理性論”的內涵邏輯、“實踐論”的內涵邏輯以及結構主義邏輯觀念的批判性考察,呈現了一條富有啟發意義的邏輯觀念變遷“軌跡”。
提升科學推理能力的主要途徑在于改進思維方法,作為“科學邏輯”叢書之一,本書從科學推理的實用角度來編寫,不僅詳細介紹了科學思維的邏輯原理,而且結合豐富的科學案例來闡明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論述科學的推理方法,從而啟發科學思維并提升讀者的科學推理技能。科學推理的邏輯重點是歸納邏輯。本書共分為九章,內容包括科學概論、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統計推理、因果分析、因果推理、因果探究、實踐推理、科學假說,附錄附有科學推理測試,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特點。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
本書圍繞“邏輯全能”與“邏輯無能”之間必要的張力的把握,對當前認知邏輯研究中的根本問題、問題的癥結與合理研究指向做出了系統性與深刻性的分析。作者基于上述“問題癥結”的認識,認為邏輯全能問題是認知封閉原則在形式系統中的體現,對邏輯全能問題的回答可以視為對認知封閉原則的解答。本書的基調是拒斥邏輯全能問題,實則是不接受認知封閉原則。在這個基調之下,本書從兩個層面來分析邏輯全能問題:(1)、技術層面。在避免邏輯全能問題的諸多方案中,絕大多數的學者都是在考慮如何不邏輯全能的問題,但有一個問題常常被忽視,即
《讓熱愛的一切夢想成真》是一本記錄作者二十年如一日努力活出自我的故事。從平凡普通的小鎮姑娘,到成為帶領無數女性實現理想人生的創業者,李菁用了18年。這些年,她一直努力追夢,步履不停。李菁用真摯的文字分享了這些年她接納自己、找到自己、突破自己,最終擁有理想生活的人生歷程與深度思考。她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無所畏懼做自己,朝著夢想鍥而不舍地努力,就會擁有獨一無二的綻放人生。
本書通過大量的生活案例和發人深省的警句,幫助讀者懂得行事、做人、解決問題的學問。本書共分七章,書中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說:“講做人”一章講了分寸感和邊界感,與人為善才是大智慧;“講做事”一章講述了行事的策略和邏輯;“講處世”一章講解了著眼當下、清醒思考的藝術;“講失敗”一章分析了逆向思維的重要性;“講心態”一章強調了信念會成為你強大的精神力量;“講工作”一章分享如何在職場中如魚得水的小技巧;“講家庭”一章引導我們正視愛的重建和營造等等。
本書是時任貴州提學副使,于貴陽文明書院向陽明執弟子禮的席書現存唯一代表作,由席書的長子席中、三子席和編輯整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刊行,現北京大學圖書館等有藏。書中有楊名撰序一篇,以及席中撰跋一篇,較為詳細地敘述了編纂此書之緣由及相關情況。全書十萬余言,按文體編排,分為五卷,含序、記、志銘、碑狀、祭文、詞、奏議、論、策、書札等十種文體。作為《陽明文庫》古籍整理系列叢書,此次點校本以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席中、席和刻本為底本。《元山文選》點校本的出版,有利于發揮刻本的史料價值
本書是“董學與儒學辨正系列”的第三部,沿用了唯實主義的原則和在唯實主義基礎上所建立的在哲學體系和思想之間進行系統比較的理論框架和方法,對董學與曾子儒學、子思儒學、孟子儒學和荀子哲學進行了系統的唯實比較,在揭示董學與它們的關系的同時,也深入挖掘了各種思想的本質。本書認為,孟子儒學在理念和價值觀方面繼承了孔學,荀子哲學在諸多關鍵方面與孔學完全不同,而與董學具有內在的理念和價值上的淵源。
本書是戰國時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的合編。《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篇。書中敘述商鞅變法主張,提出信賞必罰的法治要求,主張從法律上保護土地私有權,而把政治權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此外,對于法的起源、本質、作用等,也有所論列。
一直以來,呂不韋是以商人身份出現的。但經過作者多年研究,發現呂不韋不但是個雜家,更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是運作布局的高手。之前出版的呂不韋書籍中,多是以“他是商人,囤積居奇”、靠偶然走上政壇,這種提法是不對的。呂不韋的抱負,首先是改變人們對商人的看法,但其本質是為了建立一個和諧的國度。呂不韋是個不肯屈服的人物,他靠著“沒有形勢”就創造形勢,發現形勢、看透形勢后,提前布局,積極運作,讓目標越來越近,是個不折不扣的奮斗派。
齊法家是與晉法家并駕齊驅而思想又有很大不同的另一法家陣營。齊法家是道法結合的產物,上接黃老下啟荀子。稷下學士運用黃老思想研究管仲治國經驗,形成齊法家思想,以《管子》成書為標志。齊法家先驅是管仲,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慎到、田駢、尹文和鄒忌。齊法家以道論法,主張良法善治,反對人治。鄒忌主持齊國變法,輔佐齊王實現威宣之治。由于齊法家無為思想的局限性,齊法家后期走向衰落與分化,荀子以儒家有為思想改造齊法家,開啟儒法合流。齊法家對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產生很大影響。齊法家與晉法家代表著先秦兩種不同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