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唯物史觀及其社會形態理論與大的歷史時代觀,勾勒出相對完整的邏輯體系,揭示了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最后落腳在鑄就中華思想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派上。全書共分六編,各編內容基本上按寫作或發表時間排序,反映了理論創新循序漸進、與時俱進的品質。開篇緒論強調堅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全書主體結構由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編、社會形態理論與大的歷史時代觀及其運用編、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克思主義學派構建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批判編四個部分組成;最后展望編旨在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本書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阿蘭·巴迪歐最新的長篇哲學著作。在本書中,巴迪歐模仿柏拉圖《理想國》的對話錄寫作手法,將《理想國》原書中的古希臘背景換成現代社會,并將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換成現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詮釋了古代的經典哲學,賦予了《理想國》以現代意義。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中國,造紙巨匠蔡倫自盡而亡。那一年在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他的偉大也許不在于他的戰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留給后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沉思錄》是古羅馬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 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
本書以現代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為中心,在現代中國思想發展的脈絡下,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起源與發展進行深入剖析,闡明中國傳統思想在現代遇到的困境,作為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解決這種困境,知識分子又是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價值與意義。本書在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運用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思想史與學術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討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源流及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個歷史階段;論述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特點;具體分析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哲
本書是對審美活動,尤其是審美結果的達成是一種沒有比較級的自由狀態的具體說明和闡述,即這種自由狀態得以顯現的根據,在于現實生活中各種因素的關聯。美學的關聯形態就好像哲學特有的而且往往只可意會的神態,又恰似哲學刻意為了獎賞自己而涂畫的一抹美麗的色彩,或者說就是哲學的顏色。
本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主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學科為基礎,協同科學技術哲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哲學、管理哲學等學科集體攻關,深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基于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應社會發展、實踐探索、歷史前進對當
本書系統梳理了嚴復在近現代倫理轉型中的具體貢獻,包括“天演”“國群”“民族自由”等理念激發的中國近現代新倫理思想。通過“嚴復倫理思想的時代特征”“天演論:新倫理建構的基石”“自強保種:近代‘民族’觀念下的倫理轉型”“自由:近代倫理的核心價值”“個體自由與民族解放的倫理抉擇”等章節的論述,認為嚴復從中國近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推動了中國近代倫理的轉型,成為中國新倫理的基石,調和了民族獨立與個體自由倫理觀念之間的矛盾,審時度勢地提出“國群自由”優先,以實現國家富強為最高倫理目標。
本書作者在多年研究基礎上,以獨特的視角、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道德經》八十一章內容進行了解讀,來闡釋老子的思想精髓,主張人應信仰真理,戰勝自身的弱點,守規則,講道德,順天理。
本書以中國傳統哲學的視角對《道德經》進行了解讀,作者所寫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接人待物的問題,無論是在生活中、職場上,還是學習等方面,這些由《道德經》衍生出的智慧的方法論,這些作者的所想所悟,都將是幫助讀者解決現實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學典籍的譯介,直接促成“中學西傳”與歐洲啟蒙思想界之間的互動,他們與來華托缽修會在“禮儀之爭”中圍繞儒學宗教性問題展開的討論,亦引發中國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轉折。本書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學的方法,從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編目整理及提要撰寫起步,旨在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學西傳”的整體面貌,同時亦使各個修會內部以及來華三大修會之間儒學譯述的系譜傳承、相互借鑒抑或回應問難等隱含的脈絡獲得清晰化梳理;另一方面采用形象學、闡釋學的研究方法,依據傳教士對待儒家文化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