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口義》十二卷,北宋胡瑗撰。胡瑗講授易學之余,欲作《傳》而未及。其弟子倪天隱據胡瑗所述整理為書,因非其師手著,故名曰《周易口義》,是以此書序首稱“先生曰”。《周易口義》是宋初重要的易學著作,朱熹說胡瑗之《易》分曉正當,《四庫全書總目》稱此書為宋時以義理說《易》之宗,都對該書價值及其在易學研究史上的地位給予以了充分肯定。胡瑗講解經義,主張義理,“不論互體”,“于象數掃除略盡”,著重解說卦爻辭的文意,注重性命道理的研究,這一方法對程頤《易傳》產生了較大影響。程頤認為讀《易》應先看王弼、
《周易姚氏學》為清代學者姚配中的重要著作。姚配中博覽群經,以漢經師之學為己志,而尤為關注《易》學。在《易經》諸解中,又以為鄭玄《易》注最優。于是他以鄭注為主,參以漢魏經師諸說,間下己意,疏通諸家,終成《周易姚氏學》十六卷。其書雖主鄭氏《易》注,但不立門戶之見,能成一家之言,是闡釋《易經》的重要著作,也是分析清代《易》學研究史的重要資料。本次整理校點選用了《周易姚氏學》最早、最完整的《一經廬叢書》本作為底本,以皇清經解續編本、崇文書局本為校本,較為恰當。校點者周玉山。
1998年由三聯出版,被收入“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陳鼓應評價其“是具有相當高學術建樹價值之作”,2023年崇文書局再版。 戰國時期,齊國在都城臨淄(今淄博)建立的稷下學宮(前374—前221),廣招天下賢才來此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參議政治;而先秦的“百家爭鳴”,其實主要就是在稷下學宮進行的。 本書主要探討了稷下學宮的興衰演變和稷下諸子的思想特點。其中,第一至五章整體介紹稷下學宮的發展和學術面貌。第六至十一章詳細介紹了儒、墨、道、法等各學術流派在稷下的交流融合,
本書立足于先秦傳世文獻,并以此為研究的主體對象,打通出土簡帛文獻與中國歷代相關古籍,特別是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的相關材料與觀點,適度關注西方哲學的相關論述,篳路藍縷。作者特別重視文字的甄別、概念的辨析,以及思想和學派的比較、貫通,把哲學與文字學、訓詁學、校讎學、歷史學結合起來,步步為營,推進和展開本書的結構,使先秦儒家性情思想較為完備而邏輯性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約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RichmondLevenson,1920-1969)是美國歷史學家,也是繼費正清之后對美國的中國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代表學者。《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為三卷,相繼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訂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該書從哲學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會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層面,生動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質以及儒家社會與政治的本質特征,重點論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命運,洞見迭出。全書
為什么時間花得更少了,做成的事反而更多了? 為什么工作不那么拼了,取得的成果反而更顯著了? 為什么沒那么苛求自我了,自己卻變得更加優秀了? 如今,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走向“減法時代”。本書聚焦于工作、生活中關于“少”的科學,提供實現工作效率躍遷與生活節奏平衡的反直覺做法。 作者從拼命到病倒,再到學會做減法,經歷了很長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反直覺的做法,能幫你在新競爭趨勢下,實現工作方式的改變,過上內松外緊、充盈富足的
本書是趙元任先生哈佛大學博士論文,原作用英語寫成。連續統(continuum)一直是數學概念。1950年代之后,連續統概念開始逐漸引入哲學等學科領域。語言學中常用的連續統概念,理解為跟離散性相對的連續性(continuity)。趙元任先生把連續性概念從數學引入哲學、語言學領域,把連續性作為哲學方法論加以系統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分級概念、序列順序、極限點、連續性中的一致性、連續中的差異等。本書是趙元任先生博士論文的首個中文譯本。
生命教育是關于死亡的教育,更是關于如何“生”的教育。正所謂,未知生,焉知死。因為生命是趟單程旅行,誰都無法重新來過,沒有修正的可能。 本書包含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孤獨與聯結、愛與性、自我成長與家族傳承、選擇與自由、挫折與韌性及喪失與焦慮等每個人都繞不開的人生議題。而我們日常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它們,更遑論與人討論。本書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跟隨本書內容的鋪陳,開啟“感知生命”的探索。 本書適合大中學生、教師、家長、心理學愛好者及希望過好一生的人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為他們的后繼者所深化、發展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就是蘊含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中,反復出現并具有規律性、概括性的觀點。理論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就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中。因此,本書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名著為主導,同時精選了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俄國與蘇聯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名著,分為四編,共三十六章。每章分為寫作背景、篇章結構、觀點提示、文本選讀、進一步閱讀的文獻、思考題六個部分,以此引導讀者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深入理解
《傳習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結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學著作。上卷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觀點,經由王陽明親自審閱。中卷收集了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了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陽明心學的內容、意義以及宗旨,另附有闡釋王陽明教育觀點的短文。下卷主要是說“致良知”,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 《傳習錄全本全譯 王陽明傳世經典》參考quan威版本,增加譯文,同時對難解字詞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