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資深儒家學者邵逝夫先生關于陽明學的講義稿,綜合大量史料和古今研究成果,分為立志、龍場悟道、的見良知、事上磨練、隨順良知、純然良知六講,將陽明先生一生的經歷和學問做了非常詳盡和條理化的講述,尤其注重從儒學在心學這個向度的解析。與已有諸多有關著述不同的是,作者緊扣陽明先生學問致良知知行合一兩大核心精神,以自身的修身工夫為出發點,兼顧歷史學和哲學兩個領域,力求從陽明本身談陽明,不生枝節,不以概念視人,格外著力于陽明學修身層面的進路,將陽明一生六個階段的學問進境和具體修身工夫講述得十分透徹,
現代性危機的一個核心是失去“心”,也可以說這是以失心為基礎的意味(意韻、韻味)整體消失的危機。中國思想傳統的核心是以本心為基礎的“存心”“養心”“修心”“明心”。中國傳統思想邏輯鏈條潛在而清晰:人道的最終精神依據在天,而寬泛之天的最終依據在于天道,天道之集中化內在化表達是天心,這是天之為天的本體核心,而其內化于人心即人之本心,這是人之為人的主體核心。本心是敞開性的心,是與天心貫通的能夠顯露人之深邃聲音(意愿)的心。天道—天心原型言說是人之存在意味的基礎。所謂審美(美)是有形式的意味,是
在創立分析心理學理論的早期,榮格將自身與精神分析的另外兩位先驅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區分開來,并著重強調了不同學派間基本視角和實踐上的差異。在當代,榮格分析心理學以令人興奮的方式不斷發展,實踐榮格精神的新路徑不斷被探索,因而榮格學派寫作的重點也轉向了與精神分析大家庭融合和對話的視角,也因此才有了本書的書名——《榮格派精神分析》。 在這本凝聚了40位當代國際知名的榮格分析師智慧結晶的文集中,榮格派分析方法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本書討論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全部內容,包括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歷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僅僅20年的時間,到了70年代就已成為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它主要研究人的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言語等認知過程。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相反,認知心理學家研究那些不能觀察的認知過程及其內部機制,如記憶的加工、存儲、提取和記憶力的改變。他們更為關心的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通過研究腦本身,以揭示認知活動的本質過程。與大多數心理學教科書中密集且充滿行話的內容不同,作者撰寫本書是想滿足讀者以下的需求:(1)很想了解
親知雖在人類知識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于概念本身的含混性,致使其始終處于研究的邊緣地帶。本書旨在扭轉這一局面。首先,通過溯源親知觀念與辨析親知概念,筆者闡述了親知論題中最為核心的困境,也即感覺親知兩難:如果親知想成為知識,它就必須放棄直接性;如果親知想保留直接性,那么它必將失去擔當知識基礎的職責。其次,在考察非推論辯護和索引型親知理論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新的親知辯護結構。最后,辨析了親知理論中“第一手性”與“非推論性”之間的優先性,進而給出新的親知原則:親知是認知者基于認知目的,圍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新興的、正在高速發展的交叉學科研究方向,主要用計算建模的方法來理解和闡明認知神經科學所關心的科學問題,與傳統實驗手段互為補充。該領域目前的科研進展還很初步,同時領域內相關專著很少。本書梳理了相關領域研究的國際進展,并基于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工作者在該領域的科研成果,為認知神經科學工作者進行計算建模提供參考,為有志于投身該領域的年輕學生指明潛在的研究方向,幫助其加深專業知識,同時也為廣大的認知科學愛好者提供背景知識。
本書通俗易懂地運用理論加案例的方式,為讀者詳細解釋如何從心理和行為上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恐懼和焦慮。本書從憂慮恐慌的不止你一個人、認識焦慮與恐懼的積極意義、停止無效的抵抗與逃避、痛苦的根源是不合理信念、走出自相搏斗的困境、與內心深處的恐懼共舞、正確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打破社交焦慮的束縛等8個影響情緒的關鍵入手,引導人們認識情緒的來源,知道如何表達、釋放、調節情緒,最終成為一個直面自己的人。
在本書中,作者根據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等知識,以盡可能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了人類為什么會有壓力反應,以及其意義和作用是什么。作者認為,壓力雖然使人痛苦,但它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種重要的養分,能夠保護我們,使我們更加強大,幫助我們成長。在我們的體內,壓力為我們發揮著作用。這樣的壓力我們是無法消除的,因為壓力反應對于生物和人類來說,正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作者希望我們能夠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壓力,能夠對壓力更親近一些,從而形成要和壓力好好相處的積極態度。這樣做不僅能夠減輕壓力、讓我們感到更輕松,而且能夠幫助
本書為中國古典藝術倫理學基礎文獻匯編,是為開拓性和基礎性成果。本書依據藝術學理論和倫理學雙重知識體系,以對中國古典藝術倫理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語境,即歷史演進的朝代更替為基本順序,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部分,系統地歸納了中國古典藝術倫理文獻。主要內容包括有關對史傳、詩歌、音樂、詩文、戲曲、小說、繪畫、書法、建筑等藝術文本進行的倫理批評文獻;有關品、評、述藝術家倫理思想的文獻;有關藝術創作、表演和接受倫理的相關文獻。本書對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藝術倫理思想進行了提
本書對因果推斷進行了介紹,全書分為五個部分:首先在第1至3章介紹了因果推斷研究的背景,以及基于圖模型分析進行因果推斷所需要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包括第4至5章,介紹了因果推斷中的干預分析和反事實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6至7章,是因果推斷的進階內容,在干預分析和反事實分析基礎上介紹了因果關系概率的計算以及復雜條件下因果效應的計算;第四部分內容是因果關系中反映各個變量之間關系的圖模型結構的學習,相應內容在第8章;最后在第9章以推薦系統和強化學習為例,對因果推斷的應用進行了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