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法家是與晉法家并駕齊驅而思想又有很大不同的另一法家陣營。齊法家是道法結合的產物,上接黃老下啟荀子。稷下學士運用黃老思想研究管仲治國經驗,形成齊法家思想,以《管子》成書為標志。齊法家先驅是管仲,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慎到、田駢、尹文和鄒忌。齊法家以道論法,主張良法善治,反對人治。鄒忌主持齊國變法,輔佐齊王實現威宣之治。由于齊法家無為思想的局限性,齊法家后期走向衰落與分化,荀子以儒家有為思想改造齊法家,開啟儒法合流。齊法家對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產生很大影響。齊法家與晉法家代表著先秦兩種不同的法治
本書是戰國時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的合編。《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篇。書中敘述商鞅變法主張,提出信賞必罰的法治要求,主張從法律上保護土地私有權,而把政治權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此外,對于法的起源、本質、作用等,也有所論列。
本書從乾嘉考據學入手,揭示皖派學者在“理證”和“求是”方面的學術建樹,論證戴震的理必、段玉裁的理校和王念孫的理訓之間一脈相承的學術范式,力從乾嘉學者理性思維的角度,發覆他們在科學思想上的原創成果。在此基礎之上,本書提出民國時期章黃承襲“理必思想”(即理性主義),創造性地發展出“發明之學”。“發明之學”與胡適和傅斯年尚西學而發展出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及其“材料發現之法”,不僅有著學理的不同和時代的差異,而且二者經歷了一場學術思想史研究至今尚未引起關注的“今發見之學行,而發明之學替”這一學術范式
本書以中國近現代歷史巨變為背景,從傳統中國哲學“內圣外王”及“家國天下”的基點和理論出發,縱觀梁啟超儒學思想的脈絡發展,探討他對“內圣外王之道”的重構及新“世界主義”的現代轉型的貢獻,全面系統地分析和闡述了梁啟超儒學思想發展、革新、演進的歷史過程。空間主線:以歷史哲學視角為主軸,系統探索梁啟超重構儒學并結合西方現代文明、再造中國精神文明;時間主線:圍繞與梁啟超“前后左右”相關的歷史人物及事件,展開對其儒學思想內在的深入剖析。 本書采取哲學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梳理了梁啟超儒學思想的歷史背景,邏
現代社會教導我們,任何成功都要靠努力去獲得。作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這并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某些情況下,努力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他的哲學是:不要正面強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簡潔、輕松地達到目的。作者通過大量事例——法國極限走鋼絲運動員菲利普·佩蒂、網球名將雅尼克·諾阿、足球名將齊達內、無氧深潛傳奇人物雅克·馬約爾、與狼生活的美女鋼琴家海倫·格里莫、法國名廚阿蘭·帕薩爾等人的現身說法,結合笛卡兒、德勒茲、巴什拉、司湯達、薩岡等哲學家、作家的理論與直覺,教導我們破解行動困難癥,教導我們從身體
本書共分三部分:對人類學哲學本身的理論探索;人類學哲學與當代中國、當代世界;對馬克思人類學哲學的初步評介。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的雙重歷史使命、雙重理論視野與雙重理論構建;馬克思人類學哲學思想在時序中的深入發展;從人類學哲學視域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新理解;青年馬克思的哲學立場及其開辟的“真正的哲學”等。
上冊遵循中國古典哲學范疇及命題之脈絡,滲入西方哲學之元素,設定了四十個古典范疇和命題,即規律、人本、治未、陰陽、中和、智慧、有無、天人、實踐、批判、知行、思辨、精神、愛情、謙誠、生死、尚武、美感、人生、養德、善學、自強、成敗、發展、權變、財富、核心、共贏、傳承、整體、主動、博弈、危機、奇變、逆襲、雄辯、修錯、補短。每個范疇或命題后有兩到三個結合社會實際的短論,以具體事例或小故事闡述古典哲學理論,有理、可看、有味,從而形成《中國古典哲學導論》。將抽象理論具體化、生動化,全書內容豐富,讀來輕松
本書在文本考察的過程中主要通過確立一個個思想路標,在思想史境域中,辨清馬克思思想的生成過程與根本超越之處。澄清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唯物史觀境域,闡明二者共生共長、互為推進的內在關系,對于整體把握馬克思思想的理論特質以及指導現實實踐都有著重要意義。
自20世紀以來,生命教育逐漸成為各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書研究了英、美、法、德、日、韓、新等國家及我國實施生命教育的思想淵源與社會背景、生命教育目標的厘定和內容的設計、生命教育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并審慎提出一些啟示和對策。本書既立足相關國家和地區生命教育體現出的民族性、階段性、全面性、獨特性,又注重對相關國家和地區生命教育的反思與批評,更緊密結合我國國情、教情特點,理論與實踐并重,借鑒與批判同行,力圖在新的時代節點上,繪制生命教育的國際“畫像”。
本書所探討的意識自然化的新進路,是在吸取已有的各類物理主義和二元論的理論經驗下,對意識“難解問題”作出的嘗試性解釋方案。一方面,本書通過梳理總結自然主義下的物理主義路徑和二元論路徑,指出兩種傳統路徑在意識問題上所各自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本書著重闡釋查爾默斯的“自然主義二元論”,論證分析其作為意識自然化新進路的可能性,并進一步探討以“泛心論”為代表的理論嬗變,力圖尋求突破意識難題、實現意識自然化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