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四個部分:1.傳統美學誤區的走出。主要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現實思維方式對傳統美學“美本質問題”從思維方式、產生過程、哲學基礎、現實依據等不同維度進行反思與批判,科學認識其存在的弊端、對美學發展的危害以及擺脫其影響的路徑。2.現代美學理論體系建構。主要包括美學基本問題、研究目的、對象、方法的現代轉換;在現代神經生理學、心理學等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揭示審美想象發生的機理和基本規律;美學基本理論與部門美學理論的劃分及關系。3.部門美
本書以馬凱審美人類學著作的譯讀為基礎,從學科論、審美經驗論、審美交流論等幾個方面對其審美人類學思想作全面系統的闡釋和研究,并結合中國的田野視察和學術發展實踐,探討其對于建設中國特色審美人類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借鑒價值。審美人類學是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西方的一門美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比利時裔人類學家雅克·馬凱被認為是這個學科的開創者,對審美人類學的研究有著卓越的貢獻。本書以雅克·馬凱審美人類學著作的譯讀為基礎,從學科論、審美經驗論、審美交流論、審美機制論等
本書收錄的論文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是關于郭因綠色美學思想研究; 二是關于郭因綠色美學應用研究; 三是關于郭因其人其文研究。
作者
[美]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2020),當代杰出人文主義知識分子、文藝批評家、翻譯理論家,著有《語言與沉默》《巴別塔之后》等。
譯者
遠子,青年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白日漫游》、詩集《室內流亡》,譯有《道德故事集》《達摩流浪者》等。
該書以日本哲學發展的時間為線索,由古到今,分為日本古代編,德川時代編,明治時代編,大正時代、昭和前期編四個時期,選取各個時期日本思想界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代表,簡單介紹其生平、著作等,節錄或譯注其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或思想觀點,如日本的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文化論、道德論等,呈現了日本哲學家對本土哲學思想的反思、對中日儒佛思想差異的探討等,以文獻資料為依托展現日本哲學豐富多彩的內容。 該書作為哲學資料匯編性質的文獻圖書,時間跨度大,含括日本眾多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中介紹的各種流派、思
謝林繼在《神話哲學之歷史批判導論》里探討人類原初意識在神話里的表現之后,在《神話哲學之哲學導論》里進一步闡發這個意識在哲學里表現出的本原學說傳統,尤其詳細闡發了柏拉圖的“走向本原的道路”和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關于“那個是存在者的東西”亦即“存在者本身”的核心思想。在這之后,謝林著重考察了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和努斯學說,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學的“理性”和“精神”等核心概念,最終表明作為“第一科學”的“唯理論哲學”是一種僅僅在純粹思維中把握本原的“否定哲學”,并不能真正認知本原(上帝),而這意味
本書是以一種獨特的、易于理解的視角來重新解讀尼采和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本書與以往此類作品相比較,采用了不同的寫作模式,它不是一味地綜合馬克思和尼采,而是利用每個思考者來帶出已經存在于另一個思想中的觀點;在分析一位思想家時,另一個思想家可作為產生更詳細分析的參考點;用尼采補充馬克思的不足,或者反過來用馬克思補充尼采的不足。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介紹其主題:尼采、馬克思、哲學、現代性,并為讀者提供了一種現代性的閱讀方式,一種閱讀馬克思哲學和尼采哲學的全新方式。
受北京大學“海外名家講學計劃”資助,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的邀請和主持下,英國牛津大學哲學系威克漢姆邏輯學講席教授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于2020年9月14日至10月29日以“哲學的方法”為主題做十次學術講演,涉及的議題包括:哲學與常識、哲學與分歧、哲學與澄清、哲學與思想實驗、哲學與理論比較、哲學與邏輯、哲學與哲學史、哲學與其相鄰學科、哲學與模型建構和哲學及其未來。講演以在線形式進行,同時在網絡平臺直播,面向所有公眾開放。本書收錄了“哲學的
基督教總是宣稱自己是歷史的宗教,并意圖在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神學和教義體系。這種做法,一方面使基督教與純粹神話故事相區別,但另一方面卻又讓它不得不承擔證實自身歷史基礎的責任。本書從啟蒙運動之后基督教信仰與歷史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出發,聚焦于德國現代著名神哲學思想家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Wolthart Pannenberg, 1928-2014),著重闡述了其思想中上帝的啟示與歷史、耶穌基督的救贖與歷史、人的本性與歷史以及終末復和與歷史等幾方面的關鍵問題。遵照美國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