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是一種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而邏輯思維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重要基礎。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概念形成判斷,判斷組成推理),以及基本規律。推理人人都會,但是未必人人都會正確推理。 這本書系統地討論了推理在我們的頭腦中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如何正確地推理。作者并未講述復雜的技術細節,而是采用哲學思辨的方式,用精簡易懂的文字講述了邏輯思維的相關基本知識點。 了解解邏輯學的基本體系和知識點,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思考和認知能力。這樣,我們思考問題將不會再停留在表面,不會再人云亦云
本書通過圖解的形式,對作者在麥肯錫數年的工作中總結、領悟的方法——麥肯錫結構化思維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詳細解讀,將結構化思維的4大原則、5步應用、10個習慣、12個知識要點全部進行圖解,幫助讀者學習并掌握“自上而下”的結構化戰略思維方式和方法,讓讀者在復雜、多變、模糊而不確定的時代沖破專業與經驗的禁錮,以數字和邏輯為工具,自信地面對和分解任何問題與挑戰,并快速提出高效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逐漸成長為解決問題高手。
本書詳細解釋了創新的含義, 分析并總結了主流創新思維的基礎要素、主要類型、應用案例與訓練方法, 然后延伸到如何把不同的創新思維形成創新思維策略, 通過分析創新思維的本質和分類, 反思創新與發明的關系, 從而為讀者打開創新思維的寶庫, 為解決創業問題提供基礎保障。
認知邏輯研究人們關于知識、信念等概念的推理規律,社會認知邏輯則研究社會關系的邏輯性質,特別是社會關系對人們認知推理的影響。在過去十年里,“社會關系和社會影響”作為一個新的研究內容被邏輯學家們關注,與認知邏輯發生有趣的交互,涌現出很多新的成果,從而形成“社會認知邏輯”。本書要回答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是:在認知邏輯中引入社會關系這個新視角,主體的認知推理有什么新變化和新規律?本書引入審思理性和進化理性兩個理性概念,并給出基于這兩種不同徑路的研究成果。
《經典詮釋與氣學傳統》是作者二十余年來有關氣學研究部分文章的結集。本書深入探討了氣學研究本體論、方法論、價值論等層面的理論問題,對文氣、精氣、神氣、聲氣、辭氣、養氣及“體不可說”“聽之以氣”“一氣貫注”“隨物賦形”“氣化為文”等范疇、命題進行了深度研究。本書在思想史和觀念史研究的雙重路徑下,文獻研究與理論探索并重,宏觀研究與個案研究并進,既見森林,亦見樹木,是目前國內學者出版的第一本氣學研究論文集。
本書以書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為書名, 并以此發散開來, 展現出一位人類學家的學術關切。本書的主題涵蓋了本雅明之墓、哥倫比亞的農民詩人, 此外, 也有關于薩滿教身體特質的討論, 以及海洋的消失。這些看似松散的主題, 每一個都打上了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烙印, 即對物件的欣賞, 并從中提煉出深刻的哲學和人類學冥思。作者通過這些不尋常的散文, 向讀者展示唯物主義知識為我們所棲居的極度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質性的和電子化的世界, 所提供的一條另類道路。作者通過本雅明之墓, 追尋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
《易漢學》,清人惠棟撰。惠棟(一六九七一七五八),字定宇,號松崖,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以倡導漢學而被譽為一代宗師。《易漢學》是惠棟崇尚漢學的代表性作品,《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八卷,而惠棟《易漢學自序》云七卷,江藩《漢學師承記》亦云七卷。蓋后人將惠氏辯證《河圖》、《洛書》等內容附于書后,是為八卷。《易漢學》受到當時及后世學者的普遍重視與好評。《易漢學》現存主要版本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一七八一一七八四)鎮洋畢沅輯靈巖山館《經訓堂叢書》
秦敬修,生于1910年7月,名汝澤,號孝子,甘肅平涼人。1932年開始游學于關中大儒牛蘭川、山東理學家孫乃琨、山東大儒張范卿等名師門下。1943年在陜西扶風賢山書院、鳳翔縣宗銘書院任教。秦敬修編輯大宋五子著作精華切于日用者,取名《五子書》,命秦治簡練精準注述出版,使人易讀易識而冰釋原文深奧難明之郁,以為學習五子思想階梯;進而上讀《四書》,研學《五經》以明圣人大道。《五子書》依照為學路徑,兼顧五子傳承,序列為六卷,共計一十九篇,合四百十六章,每章按照原文、注解、述評順次排列以論釋其義。【
《面向世界的儒學》是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研究生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儒學)專項研究生共同課“面向世界的儒學”系列講座的講稿結集,講座邀請了著名哲學家張立文教授、樓宇烈教授、安樂哲教授、陳來教授、周桂鈿教授、舒大剛教授、唐文明教授等十六位學術名家講授。本書內容主要涉及儒學史、儒學的重要觀念、儒家經典、東亞儒學、比較哲學、儒學的未來發展以及中國哲學創新等,構成了一個全面多維且喜聞樂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
2011年余紀元老師在山東大學做的一系列演講,后經余老師的博士生整理而成。該講演系統講授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思想,其內容不僅囊括了《形而上學》的全部重要問題,還把《物理學》《范疇篇》《論靈魂》中的相關思想包括了進來。 講演共有九章:第一章講授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著作、性質與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講授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與being;本體與屬性;形而上學第四卷:being qua being;第五章開始討論變化、本體與主體;第六章講授了essence與form的確立;第七章到第九章講授亞里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