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為推進哲學學科的建設,促進海內外哲學界的學術交流,北京大學哲學系創辦面向全國以及整個華語世界的哲學學術出版物“哲學門”系列,每輯內容分別涉及哲學八個分支學科,并多有前沿研究成果刊出。 歷輯《哲學門》注重對西學和中學兩個文明傳統的源流演變的細致梳理與深入研究,希望能夠通過考察西方文明與中國文明的種種論辯、觀念和主張,而知其利弊得失所在,形成中國當代學人權衡取舍的寬廣視野和文化自覺意識。自第一輯出版以來,因書中所錄文章學術質量較高、審稿程序嚴謹,多年來深受學界好評,可謂一部持續影響哲學界
《清華西方哲學研究》以輯刊的形式每年出版兩輯,接受海內外學者在西方哲學各個學科領域內的歷史性或系統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學會通為主題的高質量專題學術論文、學術評論、學術綜述和專業書評。論文以中文論文為主,也兼收海外華人學者和外籍學者的英文論文。刊物將在學術規范,論文格式,評審流程(同行評審)和編輯出版等方面嚴格遵循國際一流期刊的學術規范和通行體例。 本輯為《清華西方哲學研究(第9卷第1期2023年夏季卷)》包括“撒謊救人”道德疑難的反思性超越、表征主義視域下的溯因認知、論身體意識的獨
本書從多個不同的維度展現了阿多諾的最核心的哲學思想,即否定的辯證法。本書試圖克服哲學史上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傳統,克服從人類文明的根基上就已經出現的肉體和精神的二元對立,從而構建一個全新的形而上學。這個形而上學不同于傳統的形而上學,也不同于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阿多諾試圖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這種形而上學。
《社會契約論》要做的工作是,通過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政治制度,幫助人們恢復自然良善(natural goodness)。那么,什么樣的社會政治制度才是健全的呢?這就要追問一個核心問題:正義與合法的政治秩序及其基礎是什么?《社會契約論》所有其他的問題均是從這里生發出來,并與之關聯在一起的。盡管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也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討論建立和維系這樣一個秩序所需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條件,但是,真正充分地討論這些條件中非常重要的條件——公民,卻是在《愛彌兒》中,《愛彌兒》背后的一個基本預設是:沒有文化
福柯是當代世界極為重要的思想家,他雄心勃勃地試圖對整個西方文化做一種全景式的勾勒:從希臘思想到20世紀的自由主義,從哲學到文學,從宗教到法律,從政治到歷史,他無所不談。他深刻影響了后結構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等各種時代思潮,其思想輻射力超過了任何一位當代思想家。
在本書中,汪民安教授從理性/瘋癲、話語/知識、權力/身體、倫理學/美學四個維度,深入而清晰地論述了福柯的總體思想。作者考察瘋癲與非理性、考古學與譜系學,揭示福柯對規范的逾越、對詩
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感受到愛,
尤其是你對自己的愛。
本書為周梵老師關于自愛力探索的所有文章合集,書中周老師將帶領大家深度探討無條件的愛,
及無條件愛自己的能力,
幫助你體驗并給出真正無條件的愛。
能感受到這份愛的人就是你自己。
然后你會看到,
你生命中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為了這樣的生命狀態,
無論如何都值得一試,不是嗎?
你準備
我們生活在時間中,總是不斷地向時間追問: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可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時間作品是什么?是做成了一件事,是過去付出的證明,是拓寬視野的窗口,是自我存在和價值的實證,是時間賦予我們的力量。 作者劍飛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本書中,他將聚焦個體,探討個人如何運用時間把自己打造成作品。從長期主義視角、說做就做的行動力、積極的思維意識、主動選擇幸福等維度,講述在時間維度上進行自我修煉的心法。 如果你希望在長周期維度上自由創造,讓自己活成理想中的樣子,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本書是一本針對年輕人的勵志類書籍。作者本書稿收錄的是作者公眾號里面平時日更的文章, 將自己在職場、投資、創業方面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思考傾囊相授, 幫助年輕人在發展道路上少走彎路, 讓自己的人生永遠有選擇。本書既有超前的眼光, 又有務實的精神。首先要看清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再認識自己的優缺點, 打造自己的比較優勢, 然后選對賽道, 抓住機遇, 聯合強者, 成就自己, 同時也成就他人, 讓自己的人生永遠有選擇。
本書連接了不同文化中關于夜的錯綜復雜的經驗,通過古老儀式、中世紀故事、現代哲學和未來主義的圖像等多個方面,探討夜晚及人類對夜晚的體驗,透過活躍于夜間的人,解構夜晚,介紹了迷人的、不同維度的夜與時間、空間、恐懼、欲望、死亡等概念間的哲學聯系。
夜展示這些經驗,同時又超越它們。跟隨夜行者的旅程是一場豐饒的文化盛宴,撲面而來的豐富體驗沖擊不斷,并體現夜的獨特風格和魅力。
本書高超的行文思路、意識流的文風和新穎的方法論,勾勒出一個不斷變化的破裂宇宙,通過夜的獨特言說方式
本書收錄古往今來各條戰線上的箴言警句,設原典、出處、譯文、故事解讀板塊。內容涉及勸學、立志、禮儀、勤儉、心態、習慣、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