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中文經典《論語》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糅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包括以下板塊:【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我年輕時就讀過《論語》。出于對孔子之教的敬重,我較早就發心寫一本《論語》的譯解,讓十五歲到七十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必須要表意清晰明確,同時又力求簡明,避免煩瑣。兩項看似簡單,實則很難。
本書主要從兩個角度作了這方面的努力:一是譯,就是翻譯,以直譯為原則,有時也為表意清晰而在譯文中作十分克制的添加;二是釋,就是解釋,或解釋為何如此翻譯,或對譯文未必清楚的地方作適當的補充。二者的結合,就是這本《論語譯釋》。
本選題為“上博簡《論語》類文獻研究”,研究對象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中與《論語》內容、體裁相似的文獻,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魯邦大旱》《從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問于孔子》《君子為禮》《弟子問》《孔子見季桓子》《顏淵問于孔子》《史蒥問于夫子》12篇文獻,內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魯哀公、子贛、季桓子、季
本書是對張祥龍哲學思想評述的文集。 張祥龍是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在現象學和中國哲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對現象學的研究極富新見,在漢語學界乃至國際現象學界都卓然自立。他在比較哲學研究領域進行了卓越的探索,為深化哲學理解和各文明哲學之間對話,帶來了諸多啟發,開創了包括印度哲學在內的東西方哲學比較的新思路。他同時也是一位當代視野下認同儒家文化的思想者、儒家傳統價值的踐行者。他通過現象學等西方哲學視角,展開對儒學的解讀和闡釋,在當代學林獨樹一幟,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儒學思想當代建構的重要代表人
3000年前,地中海沿岸的迦南地誕生了希伯來文明。曾幾何時,巴比倫鐵騎攻克了猶大王國,希臘大軍馬踏約旦河兩岸,羅馬軍團進駐耶路撒冷,焚毀了圣殿。與此相伴,“流放” “散居”也成了猶太人永久的宿命。然而,“散居”也為原本封閉的文明打開了一扇窗戶,使之直接面對形態各異的文明,不得不積極或消極地應對希臘羅馬的哲學、伊斯蘭教、基督教、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現代哲學與科學、宗教的興衰嬗變,等等。猶太哲學也應運而生。 本書作為國內第一部猶太哲學通史,涵蓋了希伯來《圣經》《塔木德》中的哲學思
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學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書是泰州學派研究第二輯,包括泰州學派整體研究、王艮專題、泰州學派人物研究等內容。
張茂澤,1965年生,四川廣安市人,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二版)首席專家,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會會長、西安中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陜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陜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出版《道論》《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及其修訂版、《中國思想史方法論集》《馬克思恩格斯學說要義》《中國詮釋思想史論》《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孔孟學述》《金岳霖邏輯哲學述評》等著作20余種,發表《論學術批評
本書是《嶺南學術思想叢書》的一種,論述近代啟蒙先鋒康梁學派的學術思想、社會活動,以康有為為主,以流亡前梁啟超等康門弟子為輔,勾勒出康梁學派的流變圖景,進而論述康梁學派學術思想中的問題及可能具有的理論意義。
《廷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靡整個歐洲的偉大作品。這本“宮廷行為指南”在出版后的三個世紀里,在意大利出現了62個版本;僅在16世紀,就以6種語言在2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版。 本書是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對《廷臣》接受史的研究,是一部書籍史、文化史力作。作者討論了《廷臣》一書被寫作、出版、閱讀、傳播、評價甚至模仿的歷史,揭示了《廷臣》所倡導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對歐洲文學、藝術、風俗產生的重要影響。本書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書籍史、文藝復興的傳播史以及歐洲文化整合的理解。
本書是享譽世界的黑格爾法哲學專家讓-弗朗索瓦·科維綱(Jean-FranoisKervégan)的學術力作,此書集中展示了他在當代哲學語境下詮釋黑格爾經典的努力成果。在書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討黑格爾為“法”這一概念所賦予的特殊的哲學含義,并指出這種重新定義與黑格爾對實定法(乃至法治國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認識有關。書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會作為實定法的實現條件所蘊含的現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對黑格爾與托克維爾之間的無聲對話的構建為導引,展示了黑格爾版本的“超越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