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學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西南聯大哲學課》收錄了馮友蘭、賀麟、湯用彤等哲學大家的文章、演講以及授課講義,以時間為線,梳理出從子學時代到清末經學時代的中國古代哲學發展脈絡,幫助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讀透中國哲學史。書中所選文章均為時任西南聯大教授所作,通過閱讀書中的文章,也能使讀者感受到西南聯大高質量的通識教育以及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同時可以領略到大師們的教學風格和人格修養。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的兩種抄本,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書以王弼《老子注》本為主校本,另取敦煌寫本、道觀碑本、歷代刊本共計33種為參校本,考校詳細,目的是依據帛書《老子》甲、乙本勘正今本訛誤,澄清其中是非,以恢復《老子》經文真旨。本書按照帛書《老子》篇次,《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參照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書甲、帛書乙、王本的順序分句段抄錄,以便互相勘校和比較。本書在勘校文字之余,還對異文進行辯證,對經義進行解釋。為方便讀者使用,現
本書是一部解讀道德經的通俗讀物,以師生對話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詮釋了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兩大源頭之一的老子哲學,使中國思想站到了哲學的制高點,老子萬物源于“道”、循“道”而為的宇宙觀,對現代科學研究宇宙起源和發展,依然具有啟迪作用;他的辯證唯物思維方式,直到二千多年后的黑格爾辯證法誕生才被超越。本書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對老子的觀點進行剖析,展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本書以明末清初理學文本與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以更豐富而新穎的史料、新的研究議題與視角,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與轉型。從儒者的生死觀、工夫論、舜的圣人形象、孝行與家禮、夫婦之倫、人性論等主題,分析明清之際儒學如何在歷史發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與轉化,建構一個能兼顧個人道德修養與家庭社群人倫,能對治晚明學風之弊,并在日用人倫中重建社會秩序的思想體系。
本書較全面地研究了魏晉時代的玄學,對玄學的淵源、背景、流派、人物、經典系統、箋注形式、作品、論題、學說及歷史分期加以探討,對東晉以后的制度化玄學也詳加考辨。書中新見頗多,如說明玄學潮流中何晏與王弼分別開啟了兩個支流,前者注重才性論,后者注重性情論。作者認為東晉以后玄學仍繼續流行,包括玄學在內的官方四學的建置與李充整理四部圖書的史事有密切的關聯。對于玄學與道教的關系、玄學與正統論的關系、玄學與唐代三教的關系等,作者也分別作了新的解說。此書為王葆玹先生最后的玄學研究代表作。
按照所收錄文章內容,本書分為墨家與墨學考(上)、墨家與墨學考(下)、墨學流傳考(上)、墨學流傳考(下)和縱橫家考論5個篇章,每一篇章收錄了相應的文章。如墨家與墨學考(上)篇章就收錄了《“墨家出于清廟之守說”考析》《墨學與尹佚之學的學術關聯》《論墨家早期學說的形成》等文章,墨學流傳考(上)篇章收錄了《孟子對墨學的非自覺繼承》《社會治理構想中的“儒墨相用”及其啟示》等文章。按照所收錄文章內容,本書分為墨家與墨學考(上)、墨家與墨學考(下)、墨學流傳考(上)、墨學流傳考(下)和縱橫家考論5個
社會建構主義者主張我們發明了世界的各種屬性而不是發現它們。難道真的是我們自己的活動建構了實在嗎?是我們一起發明了這個世界而不是發現它嗎?針對源自這一爭論的各式哲學話題,安德烈•庫克拉呈現了全方位的討論,他分析了各種建構主義論證的優勢與劣勢,并主張當前對建構主義提出的哲學異議均難以成立。然而,庫克拉沒有止步于此,他區分了科學信念的社會成因與那種認為所有可探查事實均為建構的看法,借此對建構主義提出新的反駁。
我們把從生命以及生命的存續、安康(well-being)、適應和演化的角度來理解和探究心智本性、機能以及諸機能之間關系的觀點稱之為“心智的生命觀”(view of mind from life)。生命的心智觀認為,心智本質上是一個生命現象或有機體現象,要全面地理解心智,首先要深刻認識生命的本性。生命的根本是一個源于內部自我生產過程(新陳代謝)的自我維持體系。換言之,生命是一個處于熱力學環境中的持續的動態自體平衡(homeostasis)系統,該系統的活動最終都服務于保持其自體平衡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