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禪學經典著作, 也是日本著名禪學宗師山田耕云的代表作, 日文版1980年出版, 后被翻譯成英文出版。此次出版的中文版, 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 全書含推薦序、自序及正文17章、英文版譯后記等內容。山田耕云之子山田凌云在為本書的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介紹說: “禪是什么? 簡單來說, 禪就是一種修行, 人們通過參與修行來發(fā)現真實的自己, 并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修整所發(fā)現的自己。……相較于日文原版, 英譯版更加精簡易懂。佐藤見學對照日文原版逐句核校了英譯文, 確保譯文忠于山田禪師的原意。”
本書作為深描叢書的其中一本, 是一部關于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著作, 主要探討了唐宋以來民間流行的壽生信仰。壽生信仰是唐宋時期發(fā)源的一種民間風俗信仰, 人們通過燒紙錢來償還在幽冥所借債務, 并在幽冥儲蓄, 以備身后使用。作者利用出土文獻、現存文物遺跡等史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探討了壽生信仰的起源、流傳與影響, 加深了人們對傳統(tǒng)社會生死觀念的認識, 指出了壽生信仰對現實世界的種種反應投射, 以及壽生信仰中體現的平等、契約精神、個人主義等觀念。
本書是叔本華的主要哲學著作,第一卷分為五個部分:一是“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主要研究服從充足根據律的表象、經驗和科學的客體,它們構成了一個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為意欲初論”,主要研究意欲的客體化,它構成了一個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為表象再論”,內容是關于理念和藝術的客體,它構成了一個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為意欲再論”,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構成了一個倫理的世界;五是附錄,康德哲學批判。第2卷是對第1卷前四部分內容的補充,分50章。
《中國人眼中的美》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北寫給大家看的有關中華美學精神、中國藝術審美的書。作者從思、氣、形、意四個關鍵字切入, 高度概括了中國人的十個審美意識, 分別是天人合一、禮樂傳統(tǒng)、大象之美、氣韻生動、曲線造型、傳神寫意、中和圓融、比德思維、吉祥意識、言外之意; 同時, 結合繪畫、器物、文學、建筑、民風民俗等具體實例展開, 生動細致地講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特質, 探究中國人眼中的美, 以及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分析歷代藝術背后的思想價值觀。
《心理素養(yǎng)培育:湖北省培養(yǎng)緊缺技能人才開發(fā)項目系列教材》由湖北省人才事業(yè)發(fā)展中心依據緊缺技能人才的培訓需求,參照相關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組織編寫。 《心理素養(yǎng)培育:湖北省培養(yǎng)緊缺技能人才開發(fā)項目系列教材》從強化培養(yǎng)緊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提高掌握實用技術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發(fā),較好地體現了本職業(yè)(崗位)實用知識與操作技術,對于提高緊缺技能人才基本素質,掌握工作現場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核心知識與技能有直接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心理素養(yǎng)培育:湖北省培養(yǎng)緊缺技能人才開發(fā)項目系列教材》主要
波蘭尼顛覆了傳統(tǒng)客觀主義科學觀,把人作為科學參與的主體,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通過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幾乎所有門類知識的考察,批判了客觀主義的知識觀,通過對知識的隱默性、分立性與寄托性的強調,從而終構建起了自己以個人知識為標識的認識論。波蘭尼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認識論所依托的可明確表述的邏輯理性,人的認知運轉中還活躍著另一種與認知個體活動無法分離、不可言傳只能默會的隱性認知功能,而這種默會認知正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內在本質。
《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在中國的翻譯和研究》以歷史為線索,對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在中國的翻譯和研究按六個歷史階段進行考察,以歷史為經,以各時期西方哲學流派為緯,系統(tǒng)梳理各歷史階段西方哲學經典翻譯研究的歷史背景、總體特色、主要翻譯家及其貢獻,厘清西方哲學在中國翻譯和研究的歷史脈絡、譯介成就,描述中西文化交流互動的歷史進程。窮盡式梳理了西方哲學各時期、各流派在中國的翻譯作品,客觀歷史地論述了一百多年來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命運,西方哲學與中國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為中國西方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研究和翻譯史研究提
因果性是科學中一個基本概念之一,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科學的目標就是尋求實證的因果知識。除哲學外,在經典力學、統(tǒng)計力學、量子力學、時空理論、生物學乃至社會科學等領域就自然地出現了對因果性的理論思考。哲學家大多肯定因果性概念和因果律在數理自然科學中的地位。本書以社會科學哲學中的可操控性理論和機制論的對立和互補理論為主線,從證據理論的角度分析兩者在因果性問題上的融貫,以概率論為基礎探討推進因果推理的路徑,并在因果建模的實踐中深化對因果性概念的理解。書稿具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哲學意義。
對資本主義的考察和分析,一直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學科的重要內容。本書以歐美左翼學者的資本主義批判為切入點,以時間為主線,在對早期批判思潮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第二國際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來歐美左翼學者圍繞全球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危機、資本主義逆全球化三個主題展開的批判。從歐美左翼學者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演進中,本書試圖探析這一批判理論所具有的價值與局限,探尋資本主義向何處去,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向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