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西防詮釋學和比較哲學為理論指導,運用詮釋學的相關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詮釋循環”“視域融合”“文本互讀”“辯證比較”“效果歷史”等,從花之安對儒學詮釋的取向與內涵、儒學文本詮釋的方法論,以及儒學的“天倫”“地倫”“人倫”面,“以經解經”,為研究晚清來華漢學家對儒學思想的認知態度、詮釋方法、關聯判斷提供案例,為詮釋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縱向與橫向、宏觀與微觀的研究個案。
本書為美學領域學術研究論文集,聚焦美學原理的世界性比較,從經典美學著作切入,呈現世界美學全景。所選12篇文章分別介紹斯拉夫民族美學原理結構與演進、美學著作選要,柏拉圖思想中關于“美”的論述,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學原理的類型與結構;基于對原理著作選要的分析,歸納各國、各文化圈美學思想的特點,并對這些特點進行比較。在比較各國美學思想結構與演進的同時,選文也立足當下與中國,站在當今時代和中國立場上進行評說,體現中華文化的世界眼光,堅持文化自信,突顯中國特色。
“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薄皥F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團結奮斗是時代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個人很難獨立完成某項工作。因此,在工作中,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才能,如果他不能有效地融入團隊,那就很難獲得成功。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闡明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引導讀者如何融入團隊,在團隊中養成協同合作、敢于承擔責任、樂于奉獻的精神。對于一個在職場行走的人來說,成功不只需要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團隊的指導和幫助。假如你是一個職場達人,你就會知道孤軍奮戰什么都做不了
系統心理學是采用系統論與系統方法研究心理學的學科,是現代心理學的一個分支,20世紀20—30年代在西方心理學界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我國至今尚未有專門的研究著作問世。隨著系統科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系統心理學重新回到研究者視野。本書作者積累數十載系統科學研究之心得,從中西方心理學的不同視角出發,以系統的研究方法,梳理系統心理學的發展脈絡和方法論,并從中分析系統心理學的結構與功能、性質與規律,從而對其與實踐的關系展開探索,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專著。
本書研究中古美學吸攝、改造佛學般若智慧,從而在文化開放格局下實現美學復興與崛起的流變歷程。聚焦美學變革與轉型的核心問題,精細勾勒了中古時期本土美學與佛學般若思想交遇、互滲而完成中國化轉進的奧秘;揭示了中國美學經驗、思維、觀念與生命踐行的時代韻律,對中國美學體系化、自主化建構凸顯的精神張力、智慧特質和時代運勢,從知識論、價值論的歷史漸變與突變高度,給予邏輯視角耳目一新的縝密論證和詮釋、分析,顯示出發掘古代優質美學資源的價值和意義。注重美學范疇、斷代史和時代截面的穿插、綜合,點、線、面有機綴合
《職業素養教程(第2版)》旨在全面深入地介紹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求職創業等方面的知識,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成為合格的“職業人”打好基礎。《職業素養教程(第2版)》共分為八章。第一章介紹了職業規劃與目標,內容包括認識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認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第二章論述了職業道德,內容包括職業道德的概述、基本范疇、行為規范及要求;第三章專門介紹了職業技能,內容包括職業技能概述、職業技能大賽以及職業實踐活動;第四章論述了職業素養,內容包括職業素養概述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
加強家庭建設,重視家庭教育,養成良好家風,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重大舉措和重要任務。本書以家庭、兒童、養育與代際傳承為切入點,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角度對家庭、家教、家風作了研究。全書共收錄26篇論文,分為四個部分:家庭變遷與代際傳承、家庭教養與家長參與、家庭政策與兒童發展、時代發展中的家庭與青少年。
“儒道互補”美學史觀是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提出并在《華夏美學》中確立和貫穿的重要觀點,是其突破西方美學重圍,探尋中國文化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提升中國美學自信心而建構的重要理論成果。本書是作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繼續修改完善的著作。本書梳理了“儒道互補”美學史觀的形成、發展和深化的具體過程,分析了其儒道同一、兼收并蓄等豐富而獨特的內涵,總結了“儒道互補”美學史觀的學術史價值和重要理論意義。與多數學者對“儒道互補”觀念完全認同不同的是,作者辯證地分析了“儒道互補”美學史觀在詮釋方法、實證方
主體間性理論是西方現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對于克服主客二分的二元論思維方式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本書首先梳理了主體間性問題的理論譜系,將其區分為認識論形態、存在論形態、倫理學形態、社會學形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主體間性理論與主體性理論之間的關系,認為主體間性理論本身是從主體性哲學中引申出來的,是對后者的補充和完善,但這一理論同時暴露出了主體性哲學的諸多問題和困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后者的解構和消解,與后現代思想中的“主體之死”、“人之死”等命題發生了共鳴和呼應。
本書立足于具身認知的哲學基礎,介紹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團隊開展的具身認知、多感官整合的研究,從內感受與身體表征、情緒加工、認知加工、社會認知、具身自我的關系等方面梳理了相關的研究脈絡,對具身認知的內感受研究轉向進行介紹、闡發、評價與展望。